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七章观念问题(3/3)

之滨,莫非王臣,帝王乃是天下君父。既然这天下都是皇帝地,那皇帝想给

个宫室,建筑材料自然就由征来服役的百姓生产,而当然也由服役的百姓们无偿劳动。

所以萧何他们坚决不同意用砖瓦修筑宫城,因为这么一来,恐怕调服徭役的百姓,甚至不止三倍,再加上路上的消耗,恐怕得耗费十倍民力,才能满足太子的一时异想天开。

然而,从根本上说,却实在是政治制度的不同。

在现代,虽然当官的不一定是真的“公仆”但毕竟是打着“为人民服务”地旗号去地。在国外那些民主制度发达的地方,百姓对政府的基本观念甚至是“我向你缴了税。养活了你。你就理所当然得保证我地利益。”

而当官的口号,自然是“服务纳税人”忠于职守是因为“我花的纳税人的钱。不能随便浪费纳税人的钱”

刘常满不懂孟德斯鸠的社会契约论,但这个观念在刘常满心里也是很深入地了。

但在中国古代,这个情形就大不一样了。中国古代的政治观念,因为皇权是至高无上的,所以在理论上讲,天下人都是皇帝的臣子。天下地都是皇帝的领土,天下财物自然也都是皇帝可以随意支配的。因此古代当官的,讲的乃是“为天子牧民”当官时地信条乃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所以在民主制度中,所有事情的出发点,都当以“民”为主,而在君主制度中。所有事情的出发点,都当以“君”为主,这就是两者最大的不同。

而刘常满和萧何地碰撞,说到底。就是民主心态和君主心态的碰撞。

原来是这样!终于想通了症结所在,刘常满不由得苦笑了一声。看起来。这日后想真正地改变大汉,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呢!

但这宫城,我还是必定要用砖造出来的!刘常满心里暗暗发狠道。

汉六年三月,汉太子、关中大将军刘盈颁下诏令,诏令中说,皇帝即将移驾定都关中,因修筑宫室需大量砖瓦,因此令三辅百姓皆可自行烧制如范,烧制后由皇家统一收购,可给予钱、粮、牛羊不等。

这砖瓦百姓倒是知道的,但汉太子所下的诏令中,给的价钱也太低了点,倘若烧制,那砖还能赚个辛苦钱,这瓦可就通赔不赚了。于是百姓们并没有什么动作。

但没过多久,本来被丞相诏令发往关中服徭役修建宫室的三辅百姓全都返回。并且回来之后,纷纷开始选址造窑、平整土地,看得众百姓将信将疑。

要说这新式的制砖制瓦技术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很多原来制过砖瓦的一看就会了,而那砖窑的原理,更是一看就懂,只是那制瓦的陶轮,需要到咸阳一带方能买到。

转眼间到了四月底,第一窑青砖青瓦出烧了出来,官府果然不食言,当即照价收购,由役夫运往咸阳。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