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苏丹回应明帝国的战书(原版与翻译版各一份)。接着,当天上午,帝国京城的几家报纸的头版头条上全是关于明帝国与奥斯曼帝国宣战的事情。而最主要的四家报纸上还刊登了占了好几个版面的相关评论。
其中有不少的资深外交专家,军事家做出的评论。当然,这些评论稿原本就是帝国内阁官员写的,只不过是以民间人士的身份发表出来的。显然,这四家主要报纸还扮演着帝国喉舌的角色。
当天早上,朱祁钰也很早就起来了。金英早就把第一时间拿到的报纸送到了皇帝的书桌上,报纸上的油墨还没有完全干透呢。
朱祁钰是一边吃早点一边看完了报纸的。而在他准备开始处理出征前的最后事务的时候,一群出去探听消息的侍卫也回来了。结果,带来了让朱祁钰比较满意的消息。在宣传攻势开始之后,京城的百姓已经就帝国与奥斯曼帝国宣战的事情议论开了。当然,政府发布的公告,还有报纸上的那些所谓专家的评论,成为了帝国百姓愤怒的导火索。特别是一些脾气本来就不太好的军人在里面煽风点火之后,帝国京城的舆论顿时就热闹了起来。
结果,在朱祁钰出征前的十天里,还发生了一些让朱祁钰没有想到的事情。
在宣战书公布的第二天,京城几所学院的学生组织了一次游行示威行动。当然,这不是针对帝国政府,或者帝国皇帝的游行示威行动,而是针对奥斯曼帝国的游行示威行动。组织者是一名帝国公立大学的二年级学生,结果,当天,有上万的学生,市民,工人,以及穿上了便装的军人参加了游行示威活动。幸亏,当时奥斯曼帝国在明帝国没有设置使馆(当时的外交水平还没有达到这一高度),不然的话,恐怕就要爆发一场动乱了。而这也成为了帝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游行示威活动。当然,后来这样的活动越来越多,搞得帝国政府不得不在几年后出台了一部关于集会,游行,示威等方面的法律,来具体规范这类表达民意的公众活动。
学生运动之后两日,帝国京城,以及附近一些城市的工人举行了一次集会,一名前帝国军队的军官,现在是一家工厂的工头在集会上做了一番让人激动的演讲。整个演讲是从这人参加战争的经过开始的,结果集中到了一个焦点上,那就是作为帝国臣民,不管是军人,还是百姓都有义务与责任为帝国做出贡献,帮助帝国战胜敌人。而在这次工人集会之后,京城附近的众多工厂的工人向帝国工商部提交了一份有近五万工人联名(当时,很多年纪大一些的工人并不会写字,所以就直接按了手印)的志愿信,表示将尽最大的能力投入生产,支持帝国军队远征。而这封联名信至今仍然保存在帝国历史博物馆里,是帝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份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