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二二七诸是使至朝万邦(2/3)

“上国天!”

“郑卿,且让他说完吧。”见给倭国的下威已经够了,赵与莒淡淡地

赵与莒一开,先将丽与倭国的地位确定了,它们与大宋比,只是藩属。两国使者对此不但毫无异议,反而满心快:中华上国对于属国向来慷慨大方,这位年轻的天如此称呼两国,想必他们此行目的能达到了。

听得说要斩自己,北条氏义不敢再发抖不语,却是膝行叩首:“上国天,上国天,且容臣一言相禀!”

郑清之冷笑了一声:“大宋天,应天命而生,替天行,岂问淮南淮北?仁礼之,圣人之言,岂容尔小柄狡辩可改之!”

慕大宋的文章风,如今对大宋的国力,更是心惊敬畏。故此二人朝之后,都不敢失礼,恭恭敬敬地拜倒,三跪九叩之后,得了发话,才敢起

北条氏义满面通红,连声应是。

郑清之行礼回班,北条氏义汗浃背,这才微微松了气。他叩首:“下国正因不知仁礼,故此遣小使前来,请大宋开恩,允下国派遣宋使以学上国仁礼之。”

北条氏义伏首:“虽是…”

崔明博与北条氏义同时说话,然后互相瞪了一,若不是在大宋朝堂上,两人只怕就要为这先说话的权力撕打起来。

这年余来,《大宋时代周刊》中对于大宋周边国家风土人情、政局历史都有所介绍,赵与莒曾经批评朝中宰执、重臣。睛只拘泥于大宋国土之内,故此众臣如今都对他国消息颇为关注。听闻倭国、丽使者来,为礼尚的郑清之更是足了功夫,言语之间,都是隐藏锋芒。

赵与莒面沉静,无喜无怒,只是淡淡地盯着北条氏义,没有理睬他。郑清之会意,起喝斥:“你还有何狡辩?”

“况且我听闻倭国朝政颇为紊,虽有蕃主,却无大权,权力尽在幕府之手,可有此事?”

北条氏义自觉占了丽上风,不过他被派到大宋而来,自是通宋话,又是博学多智之士,倒还没有浅薄得当着大宋君臣之面去嘲笑丽使者的地步。故此他恭敬地再度拜倒,膝行向前:“下国使臣奉鄙国皇帝…”

“上国有言。淮南生桔。淮北生枳,又有谚云:十里不同俗。”北条氏义哀声:“倭国。海外小柄,风俗与大宋向来不同,正为淮北之枳,岂为罪乎?”

“倭国蕃主未遣使者,幕府未遣使者,北条氏僭之族。竟然胆敢派遣使者前来,诈称倭国国使,蒙蔽我大宋君臣,实属大逆不。陛下,当举王之剑,讨之以不仁无礼之罪!”郑清之班拜倒:“至于这假冒之使。当斩之以慑诸藩!”

“倭国远而来,令倭国使者先说。”赵与莒不不慢地

“大宋陛下!”

不等他说完,郑清之又打断:“我又听闻。源氏为倭国幕府建者,其妻北条氏政,擅杀嫡,灭绝源氏血统,故此幕府之权,又沦北条氏手中---倭国使者,你名北条氏义,莫非便是这僭之族遣来地使者?”

“且住!”

他的皇帝二字才,郑清之断然喝

丽、倭国,尽是大宋属国,尔二人此次来朝,是有何事?”

赵与莒睛微微眯了一下,然后淡淡笑:“据说贵国以汉字为母,自创平假名片

“天无二日地无二君,既以大宋为宗主,那贵国之尊便不可称天、称皇帝、称至尊、称圣人。”郑清之淡淡地:“以往之时,我大宋不与尔等计较。如今到得大宋朝堂之上,却还敢僭称皇帝,莫非以为我大宋无诛残除逆之兵么?”

北条氏义见他列班靠前,知是宋国重臣,惊愕地拜倒:“可是下国小臣言语有误?若是如此,还请上国恕罪。”

北条氏义目瞪呆,全然没有想到这数十年来倭国政局大事,大宋之臣竟然一清二楚。他喃喃半晌。不知该如何答话是好。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