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八百零八章皇权(2/2)

晚上灯火已燃,官员已是散去了大半,但仍有十几个官吏,在李重九面前禀告事情。

政令一条条的颁布,随意的几个字,就可以改变几千,上万人,十几万人一生的命运。

林士弘心知若等宋金刚主力大军赶到,那么这场战不用打也是输了。于是林士弘孤注一掷,率三万人率先攻萧铣。

这样之下,中书省官吏的工作量增大了十倍,而李重九工作量也是大为提升,不过工作到现在李重九依旧神百倍,令人不由不佩服,这位大赵天充沛的力,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日理万机,将整个国家的事情,理的井井有条。(未完待续。。)

这也是李重九的决定,自大战开始后,他剥夺了中书省票拟的权力,凡事有关于战况的一切消息,事无大小,皆呈至自己面前,亲自批改。

二月时,萧铣率两万江南师,沿着长江而上,攻林士弘军大本营鄱湖。

另一方面,宋金刚,萧铣对林士弘的战事也在继续。

而在殿下中书省的值事官员,随时将一封又一封的战报,从外面送。殿外再度有排起了队伍,官吏们拿着手中的奏折,等候着接见李重九。

林士弘闻知消息后,当下倾楚国之师,以其弟林药师为大将,率领三万大军至鄱湖上,与赵军决战。

大皇权之下,无论是崖岸自,看不起诸门的河北士族,与河北士族地缘不同的河东士族,前朝朝廷旧吏,新晋的寒门官吏,掌握大量商业资源,信息的商阀官吏,甚至与汉人一直不和睦的草原胡族,他们内的矛盾都被压制下来了。

彼此间相互倾轧降低至最低,而在皇权之下,所有人都是拧成一,长此以往几年,十几年,二十年新的利益集团就会形成,一共同遵守的潜规则就会实行。

虽说李重九并非独断专行之人,现在也并非开国之初时,但是李重九一条条政令下达时,赵国的群臣并没有多少质疑,有数的诤臣如魏征,姬川等人已是越来越少在大殿上谏言,就算反对,见李重九持后都不敢再劝。

而另一方面,宋金刚率领新编的江淮锐,以江淮军双龙王雄诞,阚棱为先锋,率军三万从江都南下与萧铣会师。

同时宋金刚令萧铣率大军驻岭南一带,既防止林士弘南逃,同时炫耀武力,震慑据岭南以南之地的俚人首领冯盎。

两军在鄱湖血战,萧铣初战连败三阵,但后却稳住阵脚,支撑到宋金刚大军赶到。林士弘见宋金刚大军赶来,心知不敌,当下弃九江而走,赵军顺势攻陷九江。

从开国之,一直执行的大的中央集权,加上李重九个人威信,在这之下的大赵的皇权无比大。

众人都已十习以为常,这个辽阔的大赵帝国,由这大殿主宰着一切。

这五路大军一句丽国内震动,乙支文德当下上表向李重九请求去帝号,愿为臣属。李重九将来使鞭幽京城,下令大军攻,直接取乙支文德首级来见。

现在李重九决定乘着李唐内之际,又兵攻打李唐,这三面击的态势,着实令所有人都吃了一惊。

李重九坐在殿上,下面群臣俯首,政令一经过众臣的商议后,以圣旨的形式下达。

宋金刚占据立林士弘的大本营九江后,当即向李重九告捷,另一面令王雄诞,阚棱追击林士弘。

但是同时众人也觉到赵国的实力,以赵国的兵力,今时今日确实有这个资本。

赵欣,从登州兵,率大赵师一万人,跨海作战合新罗百济,攻平壤。

而且李重九还并不需要亲征,只需要坐在大殿中,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即可了。四面都是得力,可以独挡一面的将领可以信任。

其余世家弟,大赵老臣,甚至太平宰相温彦博,就更少了。

大臣们总担心,李重九皇权过重,会不会如重蹈当年杨广之覆辙。但事实上,大赵皇权越重,在各方面的战事上却都是无往不利。

但在这之前,只有大皇权之下,才能维系了大赵帝国间各个不同派系。这一李重九 还是比较羡慕李渊,因为他只要理好关陇集团一方面的关系即可。

并非是他们不敢声,而是李重九下功勋太大,自剿平突厥,开创这旷世武功之后。李重九下的威望无人可及,一言即即是金科律例,很少人会质疑。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