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都是国学的基础,先贤之思想,要当官不能不识字,不能不会断句,不能不懂文言文,这都是官员基本素养。
在李重九用意之中,第一张,第二张卷分数比重都不大,最重拉开差距的,还是策论这一篇上。
周洲的房门被打开,原来是贺信内。
第三张策论,乃是考生zì yóu发挥,自书其见解,但正因为没有格式规范,故而也是最难。
虽说李重九的韵文,标已在民间小有普及,特别是怀荒,御夷二镇上喜好汉学的番人,更是
衷,但对于传统的士
而言,是看不起这些的,认为是连下里
人都不如的东西。
贺信叹了气,言
:“恐怕难了,不过你不用担心,我的去
自有安排,就算不中,周祭酒也替我在良乡县谋得一县学博士之职,倒是周兄你呢?”
贺信一见周洲就问:“周兄,看你
名
卷,此试该
有成竹了吧?”
李重九走下台,巡视考场,大多数士
解答第一第二张卷
,都是毫无阻碍,一气呵成,显然这考试
平,比当年怀荒镇那些人,
了不知多少。
此外还有天文地理算术农识,这是第二张卷。
不过到了第三张卷上,不少人却都卡在这里。
考得还是这个时代,读书人必读的四书五经,四书乃是必考题,五经乃是选考题,这是第一张卷。
李重九叹什么叫求贤若渴,不由想到,自己六年前在怀荒镇第一次取士,当时怀荒镇八千多百姓,能书写言辞通顺,词能达意的人,只有二十多人,也就是相当于现代中学生的
平。
其中翘楚,姬川,刘易,周旭三人,换台下士
,才华与他们在伯仲之间或者胜过他们,不知多少。
为国求贤,乃是国家第一等大事,不用说李唐,就是李世民一个天策府的人才储备,现在也是胜过自己一筹两筹。
李重九正坐在台上批阅公文,这时却看到有一名考生从考棚
来,直接
卷,随即扬长而去。
最后则是策论一篇,这是第三张卷。
众考生有的挑灯夜战,有的则是拿起了被褥,直接先睡一觉,明日早起再答。
第二张卷,也是基本常识,天文地利不用说了,基本算术都不会,也
当官,至于农识在这以农为本的国家,农业知识,也是当官基本素养。
卷从同考官手中,再转至副考官卢承庆手中,卢承庆来到李重九面前,言
:“启禀上谷公,此乃最早完卷一名士
的试卷。”
记得姬川当年与自己言,郡学县学之事,是授之与渔之事,最少要十年之功。但没有想到从怀荒镇到幽州,不过短短五六年,李重九今日已是到了得鱼时候。
周洲大步走门外,回到招贤馆,相熟的掌柜,伙计皆是上前见礼,纷纷言
周先生,才
八斗,此番定然
中了。
提心吊胆的一夜平安渡过,次日考生继续答题。
第一日考试,到了夜晚,官兵给每名考生,一盏油灯。
李重九站在台之上,看着士
们在考场之上沙沙书写的样
,不由
慨万千。
照千百年来,中国考官的用意,考试都是大同小异,如果说前两张卷
,是考
你是否
备,可以当官的能力,那么基本智商正常,有经过一番培训的人,都是可以合格的。
李重九阅此试卷后,不由一震,站起问
:“此人
在何
?”
一夜之中,官吏们不敢大意,这时候一来是考生最有可能作弊的时候,二来万一考得累的士,万一睡去将油灯打翻,考场内酿成大火,那可就糟了。
至于最后一张卷,就是考验你当官能力有多
。
李重九看到这里,心底有数。
李重九接过卷,扫了一
,对方的名字周洲,涿郡并没有周氏大族,看来不是士族
弟。
策论乃是古今科举都逃不开的,汉朝取士,就有策问一说,宋朝取士,则为策论,明清则为八,到了天朝,还有申论。
周洲笑:“我此卷若非中得第一,就是落榜,没有第三
可能。”(未完待续。)
周洲微笑不言言:“非也,贺兄你考得如何?”
周洲一一回礼,回到房内却是收拾行礼,收拾妥当后,楼下传来一片喧哗之声,显然是其他士亦纷纷考毕。
四书五经,只是简单填空题,或者是将文言文引申其意的,这都是基本常识。
现在这里乃是一郡人才菁华,自己在幽州两三年,方才有得如此气象,或许将来他们之中,就能有自己的房玄龄,杜如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