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薪的场景。
千里做官只为财,虽然不是人人都如此,但官员的俸禄无疑是朝庭稳定地基础,今年一场大战下来,齐地的财政亏空严重,能撑到现在已经不错了。
虽然这次杨勇打高保宁收获颇丰,但全是牛羊,马匹等物,一时还难以变现,年关马上就到,暂时指望不上。
“你估算需要多少钱财,就从冢宰府的帐上直接支取吧。”杨勇头痛的揉了揉自己的额头,别人做官都是钱财滚滚,唯有自己还要从口袋里掏钱,虽然眼下大周的山河都是自家的,但这种感觉还是很怪。
李纲松了一口气:“是。”
李纲知道杨勇这几年每年都要花费大量钱财,不是为了自己享受,而是补贴给那些学员和对自己忠心的手下,有时还有填补一些亏空,许多都是由李纲亲手处理,心中有时会奇怪杨勇哪来那么多钱,只是杨勇不说,他也不便细问,当成杨坚夫妇私下给儿子的东西,得到杨勇承诺,李纲满意地离开。
杨勇虽然每年可以得到十多万贯白糖的利润,但要用钱的地方也多,答应罗艺每年一万贯的钱财需要自己掏腰包,那些收养地孤儿虽然已经成为官员,减去大笔负担,只是对于一些穷地上任的人员还是要补助。
仓禀实而知礼议,对于一些穷地官员来讲,若是自己生活不好,很难避免他们不会伸手贪污受贿,一旦开了一个口子,就会大贪特贪,虽然生活条件好,他们不一定不贪污,但有了补助,总会遏制大部分人伸手,杨勇可不想自己培养出来的人以后因为贪污而被斩。
减去这些,杨勇每年的十多万贯钱财还有不少盈余,才能给李纲挤出来,只是面对齐地巨大的窟窿,他的钱就算再多十倍也无法填补,心中颇为苦恼,眼看明年又有可能和突厥人大战,齐地的府库很可能会雪上加霜。
虽然齐地府库空虚不是他的责任,但他身为冢宰,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才行。杨勇暂时将杨英改名的问题搁下,想着如何在齐地增加财政的方法来。
增加百姓地田赋是最不可取的方法,应当在其他地方打主意,杨勇在府中想的毫无头绪,只得唤过杨石:“你带上几人,咱们换上便衣,在城中走走。”
“是。”杨石连忙召来十余人,拥着杨勇出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