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战国兵qi详解(2/2)

(三)防护

(3)镞。镞即箭,石时代,所谓细石,很多就是石镞。青铜时代用铜镞。后来,还有铁镞。镞多多样,带骹的,带的,有翼的,无翼的,双刃的,三棱、四棱的,方的圆的,厚的薄的,各有各的用途。演习用的箭,前面是钝,宋代叫扑箭。

(3)盾。小者只能护臂,大者可以蔽。长可蔽的大盾,古人叫橹。这橹和楼车、巢车类的橹(详下讲)不同,古人叫蔽橹(《六韬?龙韬?农》)。攻城,冒矢石而上,小盾好。列阵对打,大盾好。盾,楚墓发现较多,如包山2号墓所,分两,一是木盾,92厘米左右,似宋代的步兵旁牌,但还不够大;一是革盾,度只有前者的一半。长可蔽的大盾,没发现,但亚述殿的画上有。盾,汉代也叫彭排(《释名?释兵》),汉镜常把“四方”写成“四彭”或“四旁”,《资治通鉴?晋纪三十八》胡三省注已经指,彭排就是宋代的旁排。宋代,盾分两,一长可蔽,立在地上,叫步兵旁牌;一施于臂上,叫骑兵旁牌(《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三:廿三页)。旁牌和旁排一回事。今人把盾叫盾牌,是合并盾、牌为一词。盾牌,现已退历史舞台,但防暴警察还用它,用防弹玻璃制成,躲在后面,可以看见前面。

(四)其他。还有很多,这里不能一一介绍。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武,还有一些是仪卫所用,和实用武不同。西方的权力象征是权杖(mace),我国是钺。钺是大斧,本来是刑(用于斩首或腰斩),而不是兵,古代兵刑合一,往往用钺象征征伐的权力,我们不要把它当成李逵玩的板斧。

(2)胄。即后世的盔,有铜胄、革胄和铁胄。革胄和铁胄,土发现的胄,有些也用甲札缀联。胄,也叫兜鍪。学者认为,兜鍪是突厥系统的外来语。

绞车的弩床。弩床,可以用一个弩机控制多个弩弓,叫连弩。连弩,程远,准度,对付北方民族的队冲击,特别有效。现代的枪,就是弩的后裔,准星等于望山,扳机等于钩牙。火现,骑兵衰落,正是这反制武的延续。

(1)甲。古代各国,都有自己的甲胄,大同小异。希腊、罗的步兵,分重装步兵和轻装步兵。重装步兵,上穿前后两片的铜甲:甲和背甲,好像乌壳,小上有胫甲,比较笨重;轻装步兵的甲,是用铜片缀合,比较轻便。这是最基本的两。罗人还使用锁甲,一般认为,这甲是来源于凯尔特人,但更早的来源是斯基泰人。它比第二甲更轻,更适。中世纪早期,欧洲行锁甲,这是带蛮风的甲,特就是轻便。14—15世纪,情况转回去,骑士又改穿笨重的盔甲,各铁制的盔甲(黑盔甲、白盔甲),把全上下,每个位都遮起来。我国也有这三类甲。第一类,叫两当铠,最早的样品是西周时期的。第二类,学者叫札甲(用甲札编缀,故名),发现最多。战国秦汉,土发现,主要是曾、楚二国的甲(即革甲)。革是古代护的主要材料,人用,用,车也用。汉代的金缕玉衣,古人叫玉匣或玉柙,其实就是玉甲。铁甲,也叫玄甲,类似西方的黑盔甲。锁甲,传甚早,三国叫环锁甲,估计是从西方传;唐代叫锁甲,是从粟特贡。另外,还有木甲、布甲和纸甲(南方,铁甲容易长锈,所以用这类甲)。古人把多层的布或纸在一起,或压塑成形,理略同防弹衣。防弹衣,不是,而是以柔克刚,最明。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