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门内通往大堂的甬上,还立有御制的戒石。正面书“公生明”三个大字,据说是给老百姓看的。
面书“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
,上天难欺”十六个大字,是给知县看的。
可贞看着那牌坊,想着苏慎每月初一、十五都要在这说书。嘴角就止不住的往上咧。
因为苏家的照上也雕着“犭贪”来警醒
孙,可贞也和他们解释过,所以两个小家伙都是知
这是什么的,还一本正经的告诉苏慎知
。
仪门是县衙中最为大雄伟的一座门。平日里,都是关闭不开的。也只有在知县上任、恭迎上司的时候,为了以示隆重才可以打开的。另外,还有公开审理重大案件的时候,仪门也要打开,让百姓从中而
到大堂前观看或旁听。
仪门东侧为萧曹庙,这是为了纪念西汉名相萧何、曹参而建的,意思上是让人都要学习萧曹的治国方略。
而且可贞晃了一,果如苏慎所说,这八字墙其实就是个布告栏,上面果真贴满了各
各样的告示。有天家发的圣谕,上级官府的谕示,还有本县的告示和禁令。
掖县县衙说起来并不大,周长不过一里半大,可建筑却委实不少的。包括办公、法、档案、仓储、监狱、
堂等等工作区域。还有主官、佐官以及下面的胥吏们生活起居的机关大院。真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
县衙大门面阔三间,明间对去就是百米甬
的过
。
据苏慎说,坐在大堂上只要一抬,视线就恰好与这戒石上
的刻字相对,想装看不见都不成,可却不知
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敢贪墨受贿的。
可贞心下好笑,这县衙里专门用来警示的标语海了去了。可心
都已经被银
糊住了,眉
下那俩窟窿还不就成了
气的了么,哪里还能看到这些的。
一旦喊冤鼓敲响了,在大门值班的衙役就要上前问明原因,立即禀报知县升堂审案。而且击鼓鸣冤有个规定。每次喊冤人只能击鼓三下,如果
击鼓,升堂后就要先挨板
。后审案。
若非要说有什么改变的话,那就是两宋时期的戒石,都立在衙门内的大堂中央。而元朝以后,则就移到了大门和二门之间的甬中央。到了本朝,又为它盖了个石亭,就叫
戒石亭。
再一路向前。沿着中轴线首先看到的就是县衙的第二门——仪门了。
照对面的牌坊叫“宣化坊”,它的南面书“
潭古治”,北面书“宣化”二字,是知县每月的初一、十五宣讲圣谕、教化百姓的地方。
与喊冤鼓相对,西梢间的堰下立有两通石碑,上门刻着“诬告加三等,越诉笞五十”,看上去便越发的肃穆了。
仪门,顾名思义即“礼仪之门”
仪门下两侧设了两小门,东为生门,也叫人门,是供衙内众人日常所用的。西为死门,也叫“鬼门”,通常情况下也是关闭不开的,只有在提审犯人,押解死囚赴刑的时候才打开。
西门是古时
决死刑犯的法定方位。
东梢间的檐下置喊冤鼓一架,是告状人击鼓鸣冤的地方。不过在此之前的时候,这喊冤鼓又叫堂鼓。虽都是鼓。可和鼓楼的作用又不同,它是用来作“放衙”的。而放衙,就是到的时候宣布县太爷可以退堂下班了。不过从前朝起,衙门上班退堂的信号已是改为敲梆
击云板了。就专供来不及写帖
告状的老百姓鸣击叫冤用了。
了,可她还真是从来没有好好看过这衙门的布局的。
说起来,这块戒石也可以算的上是天下衙门中的镇宅之宝了。一千多年了,天家都不知换了多少个姓儿了。衙门
一左一右蹲着的那石狮
也不知
换了多少个规格形状了。可这块戒石的模式和内容,却从未有过丝毫的改变的。
这十六个字是专门告诫地方官员不可贪污、政害民的“座右铭”,所以这块石碑也就叫
戒石。
听得苏慎解释了一番,才明白过来,原来这“八字开”指的就是大门左右分列的两砖墙。这两
砖墙都是沿着大门侧呈斜线往左右前方扩散开去,转折成一个差不多三十度的角,刚巧像个“八”字形状,这也就成了“衙门八字朝南开”的由来了。
县衙,首先映
帘的是照
,为青砖浮雕组成的一字型建筑,正中有一个形似麒麟的怪兽,叫
“犭贪”传说它是天界的一个神兽,生
贪婪。浮雕上“犭贪”的脚下和周围金银财宝全都被它占有。但它并不满足,张着大嘴还想吃掉太
。因为过分贪婪,最终落海而死。
再往内,县衙大门至门前照之间,照例建有一东一西相互对称的两座亭式建筑。一座叫申明亭,一座叫旌善亭;都是地方政府对民众
行教化的专门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