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章当年师友尽豪英一(2/2)

“尽人事罢,不能不能成,都值得一试。”王六丈的心里,其实也没什么信心。但他也知,这件事总是要试试的。曹家和丽国的走私贸易,本来也不是长久之计,而且曹家自从逐渐南迁广州后,其实已经将家族生意的重转移到了南海,如若宋辇开战,以曹家的生意范围,一定是其中获利最大的之一。不仅如此,他们这次回汴京之前,已和南海几十个大海商私下里达成协议,若曹友闻的游说能有展,所有贿赂需要的钱,全公摊——对于南海的许多海商来说,不他们多么有钱,汴京都是他们遥不可及的地方,在很多人的里,蔡确便已经是皇帝以下最大的官员了,贸易的萎缩、人力资源的贫乏,让他们许多人都想对注辇国开战,但是他们却连贿赂都找不到门路,更不敢去想影响朝廷的决策,所以对于曹友闻的提议,也是半信半疑,非要有所成效,才肯投支持。王六丈倒不是在乎他们公摊的那钱,而是觉察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只要曹友闻能够取得令南海的大海商们信服的展,不最后能否成功,通过这件事,都可以大大提曹家在海商的地位,让曹家成为南海海商中的一个首领——这中间的利益,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大宋的货,大那边都是供不应求。所以我们的海船到了注辇国,便被他们压价和买,他们再转手价卖给大的海商。这是无本生意,一本万利。大过来的货也一样,好的他们也博买了,再价卖给我们,只有差货才令他们自卖。不但如此,这些年我们好多武装商船在注辇国海域失踪,谣传是注辇国军还扮成海盗,在海上公然抢掠。这原都是杀取卵的勾当,但人之贪无穷,真是利令自昏。本来他注辇国港无人问津,也是咎由自取,不关我们甚事,但他们这么着阻商路,这两年的生意不好,总得计上注辇国一份功劳。”

曹友闻顿了顿,又:“这些事,我和柔也都说过。柔和契丈也是一个意思,这个时节,朝廷不可能再兴什么事端。薛侯原本一向是想对注辇国开战的,这次回了一次京,据说明里已是不再说这些话了…”

“正因为生意越来越不好,才不得不下本钱。”曹友闻笑“山长如今已贵为宰相,当日杭州的蔡大人,如今也已是度支郎中,虽有柔引荐,但若没见面礼,所谓‘人微言轻’,说话也没份量。况且我欠着蔡大人一个天大的人情,他让我小事,我怎好拒绝?”

以为海上的钱来得容易,但咱们家的生意,挣的固然不少,可每年的沉船也不少,还总有海盗抢掠,一旦有事,不但血本无归,有时还要赔偿货主损失,抚恤金也不是小数目,几万贯几万贯的打漂是常事。况且这两年生意越来越不好…”

王六丈却:“朝廷陷如此窘境,只怕叫张仪再生,也要无能为力。官人的大计,依劣丈看,只怕不易成功。”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丢在界巷的十五万贯铜钱,也不过是一张送石府的门帖而已。

“事在人为。”曹友闻淡然“能不能成功,总要先试试。”

曹友闻摇摇,叹:“不怎么说,当年一场暴风雨,我好不容易打拼下的十几艘福船,价值数十万贯的货,还有几百名手,全沉到海底,那时候连我这条命都几乎不保,我抱着一块木板在海上漂了三天,正好碰上契丈的船路过,这才侥幸保住命。那一段我真是心灰意冷,在杭州卖田卖地,惨淡维持,若非是柔写信给蔡大人与薛侯,我哪里敢想今天?这些事契丈也是极清楚的,当年没有蔡大人给我那几宗生意,我就成了曹家的败家。我曹友闻是有恩必报的人,当年我拿着柔的信去见蔡大人,他没把我拒之门外,今日蔡大人有吩咐,我也不能随便拒绝他。何况这还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也罢,总要先试试。南海就这么大一地方,虽说国家林立,但有时所谓一国,尚比不上大宋朝一乡一里,人、富庶都有限得,这也是这两年生意不好的原由。仅以陶瓷来说,熙宁八年的时候,利是今日的三倍。且凌牙门的胡商也好,广州的胡商也好,除了原本定居这边的,这几年过来的也越来越少,这其中原由,虽然也有人说是大国打仗了不安定,但只怕主要还是注辇国在中间抢钱。凌牙门的胡商都是一个径,注辇国得越来越严,他们多数船只只能在注辇国卸货,大宋过去的船只也一样,以前还有些船能去大,现在到了注辇国就只好打回府。哎!”王六丈说的事情,其实曹友闻也知,但这时说来,还是忍不住嗟叹。

“当年那事,那是陈先生的面,算不到蔡京上。”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