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你去传旨…”
“陛下!”“陛下!”石越与王珪不约而同地打断了暴怒的皇帝。
赵顼望了二人一眼,不待二人开口,他已经明白过来——此事若真要追究,便一定是大狱!而且涉及的,全是军中的将领。
“你去传旨,叫王中正去北京养病!”
“啊?”李向安不由愣了一下神,但他毕竟当了十几年的差,不待皇帝发怒,连忙道:“遵旨。”
“让童贯去河东,问问折克行,叫他将送给王中正的礼物开张清单,给朕带回来。”
“遵旨。”
李向安这才意识到王中正出事了,慌忙叩头退了出去。
但赵顼犹不解恨,恨声道:“待此间事了,朕定要查个水落石出。”
王珪又妒又忌地看了石越一眼,皇帝对石越一面之辞的偏信,让他既感到羡慕,又十分忌惮。几十年的宦海沉浮早就告诉他,什么都比不上皇帝的信任。表面上的沉沉浮浮,都只是假象,臣子在皇帝心目中的印象,才是最根本的。在这一瞬间,他似乎完全明白了石越在熙宁朝数度沉浮,却始终打而不倒的真正原因——皇帝不管怎么样折腾着石越,甚至忌惮、提防他,但是心里却始终对他有一种信任。无论这看起来有多么的矛盾,但在这一瞬间,王珪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看来,应当让自己的儿子们多跑几趟石府才对…
即使是石越自己,也没有料到这个结果。
他本来已经做好准备,要不惜一切代价阻止王中正去益州——他在陕西颇竖恩信,无论地方官还是军中将领,找些人出来弹劾王中正并不是难事。纵然扳不倒他,也能滞缓皇帝的命令。石越其实也料不到自己几句话,竟几乎扳倒一个炙手可热的大宦官。事情如此轻易,真真是出人意料。
“陛下,王中正的事不是急务,倒是益州观风使之人选,陛下不可不慎。”石越开始得陇望蜀,但他依然说得极为委婉“臣以为益州之事,牵涉到朝局变动、一路生民、大宋数十年的国运,若是选错了人,后果不堪设想。”
这番话听在赵顼耳中,却颇觉刺耳。赵顼固然也疑心益州出现了问题,但是他依然也认为反对者的言辞,颇有点夸大其辞。所谓“不可不信,亦不可全信”但是石越所说牵涉到“朝局变动”却是点醒了赵顼。
的确要防着有人借机否定熙宁归化,甚至再次激化朝中的党争。
若这么看来,连范纯仁也未必是合适的人选。忽然,赵顼心中冒出一念头:难道吕惠卿举荐范纯仁为刑部尚书,竟也是担心…但他马上将自己这个可笑的想法打消了,休说吕惠卿不可能知道范纯仁想做益州观风使,古往今来,也没有保荐自己的政敌当宰执大臣这种党争方法…吕惠卿还是识大体的,朝野中有些人,对吕惠卿的确存在着极深的偏见。
“那么子明心中可有适当的人选?”赵顼忽然问道,此时他已冷静下来,望着石越的眼睛中,闪着深不可测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