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十九节(2/6)

。“司君实告病?!”

“千万绪,多半是被累倒的。”李丁文摇:“司君实告病,文彦博孤掌难鸣。他将这些发给公,自然有他的用意。但文彦博老矣,且毕竟是枢密使,岂能预尚书省之事?而其余的朝中大臣,能看到吕惠卿之策会激致叛的不少,能看到西南叛不易平定的,如今却是少之又少。而今虽然连平乞弟之军都尚未然,但大宋的一只脚,却是已经踩这泥潭中了!”

况且,他也不用在乎耶寅是不是间谍,即使多上耶寅一个间谍,局势也不可能变得更坏。石越实在没有必要多此一举。或者,石越之所以纵耶寅西归,原因也不过是如此,若他能起作用固然好,即便起不了作用,跑掉一个耶寅,也无关大局。

“臣不敢!”耶寅连连顿首,泣:“臣生为夏臣,死为夏鬼。岂肯为东朝臣?!”

“臣。”

“令尊是叶悖麻?”

“且尽人事,听天命吧。”石越着那张邸报,指甲几乎将纸背掐透。他自然会上疏,但是他也明白,他远在陕西,想要改变一个由宰相力主推行的政策,其希望微乎其微。

秉常低声叹:“而今大夏国不过是苟延残,实是朝不保夕。”

“行大事者,招揽人材,不宜过于挑剔。石越西平府后,网罗吾国为梁氏所抑、素不得志之文武计数十人,或荐之为官,或举之为将。无非是收揽人心,网罗豪杰之意。其蓄臣,不过是备非常之用,非引为腹心者。臣亦算不得其幕府,不过暂随其府中,以备咨询而已。”

在一个多月前,秉常设法绕开梁太后,向石越派去了密使,希望能够了解石越的底线,看看是否能够与宋朝达成和议。战争绝无胜利的希望,这一秉常已经了解得清清楚楚,但是,无论如何,他也要尽最后的努力。

兴庆府。某

“陛下明鉴,臣苟且偷生,不过负国恨家仇,有所为也。”耶寅咬牙

“难得你有此忠心。”秉常温言赞着。“可惜的是,你回来得晚了一。”

“陛下非亡国之君,则大夏无亡国之理!”耶寅激动地说“臣之偷生,正为此事!”

“你便是耶寅?”

秉常几乎腾地从椅上站起来,他好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缓缓坐回椅,问:“莫非石越许和?!”

耶寅却并没

“且看耶寅回报罢。”

动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事情本

“既是如此,你回兴庆府何事?游说我么?”秉常的话里充满了苦涩。

耶寅低着,跪在暗红的地毯上。十步以外,秉常坐在一张铺着虎的大椅上,打量着这个从宋朝归来的年轻人,叶悖麻的儿

“任何君主,边都不会只有而贤臣而无臣,亦不会只有臣而无贤臣。君之贤明与否,不过是看他是否能够分辨臣之贤。但比此事更重要的,却是凡为君主者,须懂得不要从臣之动机来判断是非,而要从事情之本来判断是非…”秉常忽然想起这么一段话。这是他在读《战国策》之时,李清曾经对他说过的话。战国之时,纵横之士朝秦暮楚,难是那些君主们不知他们的行为么?为何明知纵横之士绝非忠臣,但是那些君主还会采纳他们的意见,被其游说呢?当他向李清发问时,李清如此回答他。

一个多月以后,密使回来了,还带回来一个人。

也许自己应该效法石越,能够容忍、接纳即使是别有用心的人,才能够真正的网罗人材。

“陛下何此言?!”

“正是先父。”

石越不由得睛一亮,仿佛看到了一线希望。若能早定西夏之事,在朝廷明颁诏令之前回汴京…但他随即便无奈地摇了摇,西夏又岂是“早定”两个字可以轻易解决的?

秉常看着耶寅,他不知是该相信他,还是该怀疑他。

“叶将军殉国,是国家失一栋梁。”秉常慨地说,所谓“国难思良将”秉常的确很困扰于人材的凋零。“你是在西平府城破之时被俘,而后石越幕府的?”

“朝廷对乞弟用兵,可能亦会等到季…”李丁文沉

这个跪在自己面前的人,就是叶悖麻的儿,也是石越的“幕僚”据说,这个耶寅是主动求见石越,要求随密使回来面见自己的。乎秉常意料的是,耶寅一见到自己,竟然是以臣礼参拜。

简短的对答之后,秉常沉默了一会。

“我听闻石越为人细多智,你又如何得他幕府?”秉常狐疑地问

秉常再度默然。石越的举措,他也有所风闻。据说石越在宋军占据的西夏各地都张挂了求贤令,无论是文是武,只须有一技之长,或德行可取,无论自荐或是他荐,皆得举之为官。许多在过往西夏统治时不得志的人,纷纷投效宋朝,成为帮助宋朝统治地方的得力助手。对比起自己边的人材缺乏,秉常自然是良多。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