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七节(2/6)

因此,当司梦求决定要刺杀文焕之时,突然发现,要么他就要暴陕西房知事的份,要么,他就只能亲自动手——司梦求还不至于愚蠢到敢在西夏的腹心之地募集刺客。

明空不知梦求为何一定要杀文焕而心甘,但是毕竟司梦求是宋朝枢府职方馆知事,他既然如此说了,亦不好拒绝。他沉许久,方勉:“文某之喜好习惯,兴庆府想必知之者必少,且听闻他除与夏主及李清见面之外,便常常闭门不,亦不接客…不过,贫僧勉力打听便是。”

“正是!”司梦求傲然:“彼在大宋时,亦曾往来石学士府上,与某有旧。然如今既作贼,某自当持其首级回见皇上!”

“正为此事,与大师谋之。”

而西夏的情况显然更糟,因为在梁太后与梁乙埋的统治下,西夏与宋朝的关系不断恶,冲突不断,商旅断绝。职方馆甚至只能依赖于辽国商人来收集西夏的情报——不过这显然不属于陕西房辖。

职方馆自创建已来,亦不过几年时间,这个机构的主要任务还只是替宋朝军方搜集情报、策反官员。在西夏这个地方发展的细作,绝大分是依靠金钱与官爵收买;只有极少数骨,才是于对大宋的忠诚以及一些信念上的原因,为职方馆效力。毕竟对于居西夏的人们来说,哪怕是血统纯正的汉人,从职方馆所了解的情况来看,也并没有如同国内一些秀才们所想当然的那样,对于恢复汉族的统治抱以烈的期望并且愿意为之牺牲,恰恰相反,越是到西夏的腹心之地,当地的居民越是可能为了西夏国而拿起武来与宋朝战斗——哪怕是汉人,亦不例外。从职方馆搜集的情报分析,西夏国内大分居民,无论蕃汉,亦无论贵贱,他们更关心的,恐怕还是自己的利益是否受到侵犯——只有这件事情可以最终决定他们的倾向,而并非那虚无飘渺的“夷夏之防”与“君臣之义”这样的情况同样适应于被契丹人占据的燕云地区,职方馆对燕云地区更为详尽的情报分析,曾经直接击碎了大宋朝从皇帝至大臣们心中普遍存在的一幻想——以为只要大宋军队北上,当地的汉族居民就会箪壶浆以迎王师。职方馆甚至认为,如果将来王师果真北上收复燕云,一定会有相当的汉族官员为辽朝皇帝尽忠,而对于普通居民的期待,最多也只能寄托在中立这样的范围之内;真正能为大宋朝所用的,也许只有僧与商人。

不过无论如何,司梦求却同样也没有想过要拿自己的生命去与文焕同归于尽。这并非是司梦求吝惜自己的生命,而是他认为文焕的生命还不够票价。所以他才来找明空谋划。明空的回答,显然不会让他满意。

兴庆府外的围场,内着铁甲、外裹锦袍的文焕捡着一只中羽箭的大鹰,策向夏主秉常前跑来。脸上尚带着稚气的秉常笑地望了文焕一,挥鞭指着文焕,向边的李清笑:“不料宋朝亦有文将军这样的善之士。”

明空面凝重,垂眉沉半晌,方说:“不易为也。此是西夏国腹心之地,公能平安来此,已是异数…除非公有空空儿、薛红线那般本事,否则能否行刺成功尚未成可知,不能全而退却是必定之数,此匹夫之勇,所得不足偿所失也。公为朝廷城,不可为一区区降将,轻行专诸之事。”

李清微微欠,一脸郑重地答:“宋军重术,善之士想必不在少数。若据文将军所言,宋朝现已在编修《步军典范》,其中似有规定士卒之术,不仅须能及远,亦须能中的。此不可轻视也。陛下请思之,若是宋朝神臂弓中之能提升三成,我军当以何应敌?”

“多谢大师。”

“宋军近年来屡战屡捷,又不惜耗费国帑,将军队全整编,装备昂贵之新式武,此其志不在小。”李清继续说“反观诸国,辽国虽新君立足渐稳,然而杨遵勖割据之势已成,耶律伊逊负隅顽抗,其困兽之勇,固人意料,然于辽主却非福音,如此以久,辽国国力必然削弱。大理国内争权

“话虽如此,但文焕亦不能不除。”司梦求岂能不知其中的风险,但是陕西房知事负重任,不可轻易暴份,而旁人却难寄此任——若想完成这个任务,不仅要有过人的本领,还须有必死之决心。

“无论如何,要请大师代为谋画,只要能探听文某有何喜好习惯,便不难设法接近。”

秉常的笑容凝固在脸上,半晌说不话来。

“文某之事,贫僧亦曾听闻一二。”明空沉“彼与汉将李清,皆是夏主之亲信,二人日夜常伴夏主左右,皆见信于夏主。夏主以文某本是大宋武状元,待之尤厚。只是闻听文某常有护卫亲兵相伴,若要行刺,并非易事。”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