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章上(2/3)

石越默然无言,这不过几年前的事情,虽然他并非决策之臣,但事事历历在目,自己当时也未必有此见识。

“故夏国并非无隙可乘,其国上则权臣当,女主临朝,幼主不安其位;下则各心怀怨恨,常有异心,百姓亦苦于赋敛,且两国和市久绝,其国中必然匮乏,民不能无怨。光复河之要,在于大宋能把握时机,善用将领。言臣纷纷,于防范权臣或有利,于军机大事则常误。行大事者,岂能顺庸人之意哉?!”智缘说起来,依然是一脸不平。

之冲,得绥州,则银、夏不安。此是横山,罗兀城是横山之要,若能两险并据,则夏国国势已危。谔争之,岂为失策?然所惜者,其能守绥德,不能救抚宁,患得患失,临战而怯,致使诸堡分崩,朝廷震动,将已成之业,付诸东谔固有罪,然朝廷终于弃之,亦是失策!”

数日之后。

但是这些,在当时而言,一般的百姓是不可能知的。他们所能知的,最多是一些事实的碎片而已。熙宁八年十月下旬,最轰动的事情,是自皇帝明诏天下,废除持兵禁令,允许百姓持有二十七之后几天,尚书省便接着颁布了《若军资许民间生产敕令》,这份敕令公开向天下宣布此后诸军所须军衣等品,官府将向民间作坊采购六成以上,并且将于十一月十五日,在汴京城单将军庙,向天下公开竞标。“凡大宋商民,只须家世清白,皆可投标!”——报此事最为诚的,

智缘待众人散尽,这才笑:“贫僧有三策,可献于参政…”

与此同时,工司的官员也开始了有关修路的准备工作。在石越的一再调下,苏辙亦开始要求手下习惯于模糊的官员,递由石越亲自拟定格式的调查报告,苏辙的要求非常的简单明了:如果报告中没有足够的数据,即以不胜任论;若报告中发现两数据错误,即要求其主动引咎辞职。与石越的愈行愈近,不仅仅让苏辙在政治上基日固,石越的作风也在影响着苏辙,苏辙知修路与军屯之成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也关系到自己的前途。因此他竟然一改自己温和的形象,决意将官僚主义赶。便在当日,苏辙还了一件相当大胆的事情——两封盖有苏辙印鉴的信件从工,分别送到了《汴京新闻》与《西京评论》,苏辙主动请求两家报社派遣记者前往颖昌至南行调查。

***

石越凝视智缘,忽然揖首:“越不才,愿请教大师图夏之策。”

“若机会已至,当问策于王、郭。然越以为,不能坐等良机天赐,没有机会,便要设法制造机会!越所请教于大师者,是如何制造机会?”说罢,朝侍剑打了个,侍剑立时斥退厅中所有家人。

大宋尚书省非常低调地成立了一个临时机构,其全称为“荆湖南北、广南东西路军屯制置使司”负责全面协调军屯地勘测工作,由尚书省与枢密院各派一人并同主持,尚书省方面的官员是工尚书苏辙,枢密院则是枢密院都承旨曾孝宽,二人一同担任“四路军屯制置使”四路军屯制置使司向荆湖南北、广南东西路派了一共十六个规模可观的调查团,调查各路州县可以行军屯的地、规模与周边状况,画地图,撰写报告,最后再由苏辙与曾孝宽选定方案,由尚书省决策。四路军屯计划悄然拉开序幕。

石越以前从未听闻此事,不由愕然,不过他知嘉佑八年仁宗驾崩,英宗并非仁宗亲生,中外不安,宋朝自然不敢轻启边衅。纵有机会被白白狼废,也是在所难免。

“参政可知夏国之兵乎?”智缘手指横山,重重一划,带着几分遗憾的语气说:“夏国虽在河外,然河外之兵怯懦少战,人惯习战斗者,惟二百余里横山蕃。此天下兵!夏国每寇,横山兵必为前锋。嘉佑八年,横山将轻泥怀侧苦于谅诈用,率所属归附,请兵延州,约中国会兵灵夏,此天赐之机。昔日吐蕃衰绝、回纥亡,无不由此。本是夏国安危之机,然会逢仁宗不豫,朝廷未能回应,谅诈已然得讯,立时遣使安抚,天赐良机,我大宋竟然失之臂。实为可惜!”

“朝中王副枢使、郭侍郎,本朝名将,皆是熟知西事之人。参政何故问一老僧?”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