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新宋十字》后记(2/2)

在小说中,吕惠卿是不会那么快跨台了。以阿越读宋史所得,认为吕惠卿急于在上任后标新立异,以求在政治决策上走王安石的影,在人事上急不可耐地打击王安石;其原因,以阿越看来,无非有两个,第一个是他与王安石之王元泽长期结下的怨恨,第二个是在郑侠案中,罢黜冯京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打击了王安国。从而导致了他与王安石事实上的决裂。因此吕惠卿一方面急于走王安石的影,希望用政策上的成功来取得赵顼的信任,开始推行手实法等一系吕氏政策;另一方面,则无所不其极的离间王安石与赵顼的关系,迫害王安石——从而一方面一步激化了与旧党的矛盾,一方面引起了赵顼的极度反,终于自取灭亡。而小说中,与王元泽的矛盾因为石越的现,得到了分的缓解与转移,而郑侠案并没有第二波导致冯京罢相的事件现,吕惠卿与王安石的破裂,将不会那么急促,接下来一系列的事件,势必改写。

至于对吕惠卿这个人的表扬,在我看来,更是一反讽。吕惠卿的形象,不过是我从历代相权相的言行中,取其“菁华”而成。典型的抄袭人,不过这样的人,也更符合大家的经典认知吧?重复了千百遍的人,自然更容易得到认可,那也是人之常情。也许小说人刻画的义,就是写符合大众认知的人吧。

主人公石越,在我设想中,并不是所谓的“英雄”或者是有个的人,也并非是仿照作者为蓝本刻画的——虽然不可避免,会有作者本人的影,但实际上,本是两回事。

在这篇后记的最后,我想对小说中几个人,说一些自己的理解。

当我回过去读第一卷的时候,发现有很多语句,本是不通的!而我的描写,十分之八九,倒正显了我语言的匮乏——可居然还有人说我的“文笔好”!

所以,吕惠卿将继续留在书中到一个适当的时候。

时候我才觉得读者真的非常的宽容。

我对人与人,既有自己的理解,或者说恪于经验与固执“只能”有自己的理解;而在客观上,小说也不可能为了人格而安排情节。所以我虽然在写作之时,也有野心塑造一两个人,但是我也不愿意也不太可能过于在意这些,当然,只是“不愿意过于”没有作者不在意自己的人刻画的——我最不喜的,就是自欺欺人。我来写这段话,实际上就是说明我心里还是在意的。

阿越

我想这些病,在以后的章节中,我会尽量的改

于耶元2005年3月31日

作者在小说以外的话,本不宜讲太多。便在此收笔,希望大家继续支持《新宋》的创作。

还有一个最大的病,则是我常常用大段的旁白来行推动情节的发展。从客观上来说,这自然是为了保证文章的节奏不至于太慢,但是也无可置疑的证明了我写作技巧的不成熟。

人总是在发现缺后才能步,我也只如此的开脱自己了。

我所想刻画的石越,是一个聪明过人、有着反省神、略显犹豫的格、内心有毅的信仰、自认为有献神、带着德的虚伪而甚少自觉、为人沉稳,偶尔也有鼓动家的素质的年青人。这个人格,是不是刻画得足够成功,我现在还不知。为什么刻画这样一个人为主人公,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原因——无非是我见识所限而已。总之,石越并不是一个对现代人染力的人,但却绝对是一个能在古代有良好生存能力的人。过多的阐述是没有必要的,石越之不同于岳不群,最重要的一,是石越基本上不会认为为了一个尚的目的去牺牲别人,是理所当然的;虽然他可能会默认这牺牲,但是他心里一定会有烈的愧疚之情。另外,我赋予石越的格上,让他至少在理智上,能够容忍不同的人与不同的意见,并承认那本是事的常态。他所带来的所谓“文化启蒙”也并非是唯我独尊的,而是以较低的姿态,争取社会文化主的那一。因此,白潭的历史任务,是“百川汇海”而非“取而代之”

而桑充国为什么会和石越齐名,是不是有资格。仅举一例,郭逵凭什么能和狄青齐名?至于白潭学生为什么服气桑充国,我想小说中或者待还是不够。以后若有可能,我或者会补上一两笔。只不过我想说的是,范滂未必学问众,天下未必不以其为楷模。中国的传统,是“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学问本是末节。何况桑充国其先有石越的支持,其后有程颢等人的支持。

在小说中,被我“人为的”而与石越齐名的桑充国,是为第一角的构想现的。这个人的格与习气,基本上就是我所了解的“书生”对于他格突兀的批评,我曾经过很多回应,这里就不再多说了。因为对于“书生”的格、脾气,在不同的情况,会如何理事情,我想我比大多数人要了解。我想如果在这个人上我有失败,那么我最大的失败,不过是对于桑充国的铺垫太少。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