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七章拗相公上02(2/3)

曹太后缓缓看了赵顼一,说:“官家,民间对于青苗、免役二法甚多抱怨,我也听说了。石越改良的青苗法效果不错,如果不能罢青苗法,就当于全国推行改良青苗法,何苦让他百姓受苦?王安石虽有才学,前段却闹得数千学叩阙,这事情我死后若告诉仁宗,列祖列宗九泉之下如何能安心?他既然请辞,不如便把他罢免了。如果官家想保全他,就放他到地方,他必定是一个的太守。况且中书不能久无相,如果政事荒怠,官家更应当早决定。”



太后听他这么说,在旁边说:“官家,何谓无人可用?韩琦、富弼老臣,司光、文彦博老成之辈,苏轼兄弟是仁宗亲说的宰相之才,便是石越,依孤家看,也比王安石老成。”

石越苦笑:“我们好不容易通过沈括,说服郎亢瑛,得到这次机会。本以为中书枢密一齐推荐周敦颐,皇上决无可能驳回。以周敦颐和二程的关系,加上他一向的

虽然各方面都希望通过自己的人选来得到一个有利于自己的判决,但是最后的任命却不是双方推荐的任何一人,而是以陈绎权知开封府,审理白潭之案。

赵顼苦笑:“韩琦老了,加上边防缺一帅才,非韩琦不能镇守,富弼病,文彦博已是枢密使,枢府亦不能无人,司光太过保守,苏轼兄弟是轻佻之辈,行为不检,在地方历练或有所成,石越的确是个人才,但是他年纪太轻,资历太浅,用来参赞机务辄可,如果遽然重要,肯定不能服众。儿臣亦有儿臣的苦衷,国家之势,非变不可,不变法不足以富国兵,不用王安石,儿臣无人可用。”

任命传来的时候,石越正和李丁文在下棋,结果一着落下,了自己一气。

李丁文淡淡的笑:“公,不必如此担心,陈绎主审此案,正足以表明皇上的心迹。”

“哦,何以见得?”

“陈绎一向被人认为是新党,和王安石一派关系密切,但是实际上却即不是衙内派,也不是吕派,陈绎一向以能平冤案,能断大案名,皇上亲嘉叹断案不避权贵的项令,这次被任命为权知开封府,可以说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皇上是想借他的令名来堵住众人之嘴,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李丁文一边落一边侃侃而谈,他说的“衙内派”即是指王雱派。

“况且王安石也有他的长,不仅仅长学见识皆是人中之杰,而且敢任事不避嫌怨,不怕把天下的怨恨的聚于己,一心想着国家百姓,这人是难得的忠臣。”

赵顼笑:“皇祖母的教训,孙儿牢记在心。”

这一奏章,立即成为了朝野关注的焦,利用天象来敦促皇帝早日解决当时得一塌糊涂的朝局,正是各方面都盼望的,这两件事久拖不决,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赵顼把这奏章发到中书省和枢密院的当天,冯京和文彦博就各自拜章,以为白潭之案,不宜久拖,二人一齐推荐周敦颐权知开封府,审理此案;而曾布、王雱等人则推荐常秩与李定。

曹太后默然良久,方温言说:“官家自有官家的见识,只要官家记得,皇帝关系天下的兴亡,行事一定要老成谨慎。时时刻刻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里,小心行事,就能一个好皇帝。现在朝局成这样,稳定朝局才是关键,不官家用不用王安石,都要早下决断,中书不可无宰相。有了宰相,朝中官员才不会首尾两端,一心想着谋自己的利益,他们才能安心办事。这一节皇帝一定要记住。”

月底,司天监灵台郎亢瑛上书:“天久,乃大狱久拖未决之象,请陛下早断白潭之案;星失度,主中书无相,朝政紊,请陛下早下决断。”

虽然打定主意早下决断,但是赵顼王安石视事的诏书却全被王安石给退了回来。

为王安石,不仅仅是因为他现在心里还在犹疑不断,也是因为这个时候的政治气氛,不适合他回到相位上。白潭之案未决,请皇帝罢免王安石的奏章没有被批驳下去,就证明皇帝的态度依然不够明朗,王安石是断然不会返回中书省的。

赵顼连忙说:“皇祖母教诲,孙儿不敢不听。石越青苗法改良和农业合作社,当预备推行全国。然而王安石也是极有才能的大臣,现在除他之外,仓促无人可用。”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