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三章终南捷径中02(2/2)

桑俞楚也不知石越打的什么主意,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心里一计较,朝家桑来福使了个,来福便拿了一贯钱过来,桑俞楚悄悄到使者手里。那宣诏使者拿手一,知有一贯左右呢,说话便客气了几分。只说:“就盼石公别让咱家为难。”其实石越就算不奉诏,他也奈何不得。

才把使者送大门,唐棣劈就问:“明,博学鸿儒科呀?多少人求之不得,若举此科,便直接馆阁,为何竟要拒绝呢?”当时当官的人,对于升官升得快慢,并不很在乎,而凡是能登台阁,升禁从的,官场上便引以为荣。这是北宋一代的政治现实,而一般试特科的,如贤良方正、博学鸿儒之类,一旦通过,就肯定有馆阁的差等着,这些职位只领工资不要事,而且经常可以见到皇帝,参赞机要,如果外放,至少也是一郡太守。真是前途无量的地方,石越竟然一拒绝。难怪便是唐棣这样的人也有想不通。

李敦本来是以为石越是效法古人,迎还拒,故意推辞,但是这时候见石越说话神情间有一淡淡的落拓与伤心,心里暗叫一声“惭愧”以为自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之腹。心里就寻思着怎生想个法替石越开解开解,得让他振作起来才行呀。

没多久石越来了,他走过来把手里一片折纸递给使者,跪下说:“草民石越,劫后余生,无父无母,不祥之,实在无意于功名,还请使者转告皇上,请皇上恕臣不恭之罪。”因说到自己的伤心之,免不得就有几分哽咽。

气质,皆是人所不能及。既然依例这个石越不能参加科举,那就为他开个特科吧。王卿以为如何呢?”皇帝说这番话,显是苏轼把石越的世都和他说了。

过得两天,见天气渐渐回,地上的小草开始变绿,树枝新芽,鸟类也一天天多了起来,天的气息一日似一日。这也是那些文人墨客呼朋唤友,携踏青,聚酒会的好季节。唐棣几个人一起商议,便决定去城东北的五丈河边上踏青,石越一直忙东忙西,其实连开封城也不过是走了潘楼街到大相国寺这一段,最远就是去了几次城西的开封府,因此也想着去走走,六个人租了三辆车,带了几个书僮和几坛酒菜,浩浩往从东边新曹门城去了。

自王安石为相推行新法以来,反对之声不绝于耳,去年王安石便用“征诛”之术,把一批敢为仗之鸣的官员给贬朝廷了,没想到没几天,这反对的声音又来了,看样不把御史台给控制住,始终是不行的。王安石暗自想。这样一批一批御史的贬,好说不好听呀。不过御史的任命权,始终在皇帝手中…想到这些烦心的事情,王安石已经没有什么时间去想石越了。

石越也不好解释自己的想法,只叹了气,说:“功名余事,富贵等闲,我竟是把这些事都看淡了。”

王安石没来由的到一阵的不痛快,不过司光虽然和自己政见不合,他心里还是知自己这个老友是有知人之明的,既然连老友也举荐这个石越,自己本意也是想举荐的,那也没必要反对吧。只是他骄傲的个让他耻居人后,当下淡淡说:“臣无异议。”不过袖里那份表章,他已经决定扔到垃圾堆里去了。

使者念完之后,便等着石越领旨谢恩,然后自己好讨喜钱。不料等了半天,石越一动静都没有,他把一直盯着天空的神向地下看去,石越早就不见了。当时使者就知不对了,上个月司光不接诏,害得那个宣诏的仁兄跑了九次,现在这一位看样又是不打算接诏了。使者无可奈何的左盯盯右看看,看到桑俞楚年纪最大,便冲他说:“这位,快去叫石公来领旨吧。咱家好回去邀差。”

听到宣诏使者好不容易念完那一段骈四骊六的东西,石越若不是事先听苏轼说过,绝不会听懂这诏书是让自己去试博学鸿儒特科的。真不明白那几个写诏书的人这么麻烦什么?

此时君臣二人还有更要的事情要谈,三月份在士科上新党和旧党的明争暗斗并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孤立的事情,而是忠实的反映了朝政的现实。以御史中丞吕公著为首,监察御史里行程颢、张戬,右正言李常、孙觉等一批台谏官员屡次上书,极言新法之失,其中颇有言辞激烈之。虽然王安石现在只是参知政事,副宰相,但是实际上政事堂的事务已经以他为主,而新法更是他主持的,这次弹劾本就是针对他王安石而来。只是御史中丞骂宰相,就算是当面弹劾,宰相也只能谢罪而已,这已是宋朝的惯例,因此王安石也无可奈何,这件事只能给皇帝理了。

当宣诏的使者来到桑府的时候,把桑家上上下下都吓了一,虽然苏轼事先知会了石越一声,但是石越却当没听见,本没往心里去的样。此时使者真的来了,连忙草草在院里设了香案,跪听接旨。

使者也不敢为难,只说:“如此咱家便回去邀旨,只是以石公的大才,只怕还会有恩旨下的。”说罢便告辞而去。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