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章声名鹊起04(2/3)

石越叹息一声,说:“理上长卿自然说得不错,只是事实如此,亦无可奈何。”

“三王五帝之时,并非没有小人当,而是小人当上就会被发现。故此小人不在居位甚久。”石越说

石越也不生气,心里反而喜他这个格,他微笑着回答:“长卿说得是不错的,不过事有经,有权。不通权变,不可谓是知王者之。试问若权柄为小人所掌握,若以直求功名则不可得,那么用曲求功名然后伺机匡扶朝政,救济天下百姓;较之因此而不闻不问,只求独善其。哪一作法更加值得尊敬呢?”

当下便应:“贤者二字,愧不敢当,只怕有辱阁下清听了。”

“圣人是生而知之者,与民风何?”石越反问“不过这民风已变,也不算说错。须知当三王五帝之时,民无阶级之别,普通的百姓可以直接和天说话,若有小人为恶,则百姓一可以在华表上直书,曝其罪恶,二可以直接告诉天。天耳目张明,如何不圣?天下人都可以直言朝政得失,小人便是欺得一时,欺得一人,如何可以长久欺瞒天下人之耳目?故此三王五帝之时,朝中便有小人也不能立足,天由是成其圣人。”

正说话间,那个人早已走了过来,却是个三十多岁的男,一张国字脸,神情俊朗,又有一飘逸的气质。他看到石越等人都不过是二十多的样,很明显的吃了一惊,施一礼问:“却不知刚才那位明公是哪位?在下苏轼,冒昧打扰贤者,还望恕罪。”

大旨,主官只怕不能相容。”石越笑

“那是民风已变。”

桑充国从前本没有想到这方面上去过,当下默不作声,好久才说:“天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明兄说的两方法,我以为都不可厚非。却不知为何三王五帝之时,没有小人当呢?”

桑充国听得这话,心里就几分不舒服,便问:“朝廷当以才华取士,奈何迎合执政?”他是满脑的正义,本看不起这些东西。

“…其后阶级之分遂起,民意与天隔绝。今世虽有登闻鼓院,然而以民告官,便是坐实,民亦须受罚,故虽有小人在朝,天下百姓便知之,不敢告之天矣。诸君试看那登闻鼓院,百姓若不是走投无路,又有谁敢去敲那个鼓?这等设置,原本是百官中的诈之人,借以欺君而想来的隔绝天与庶民的办法,后世却因之不疑,反而在那里妄求什么三代之治,岂非缘木求鱼?天下之弊事情,都是欺上不瞒下的,若天能通达民意,小人便不能居于朝,三代之治可垂拱而得。”

桑充国不服的反问:“国有,不变焉,者矫。国无,不变焉,者矫。功名可以向直中取,岂可从曲中求?明兄写《论语正义》,学际若天人,怎么可以说随波逐呢?”说到后来,是有责备的意味了。

“不错,以三王五帝之圣明,小人难居其位久矣。”柴贵谊悠然向往的说

“景中此言差矣,世上的儒生皆为此事所误。以我所见,三王五帝之明,并未便过当今圣上。”石越斩钉截铁的说。他知没有人敢接,又继续说:“自古皆知三王五帝,以为古之圣人,然而没有人想过,三王五帝之时,为何圣人辈?而此下数千年,最贤不过唐太宗?同是华夏九州,土未变,神灵未变,何以古今有异?”

而苏轼万万想不到刚才那清奇的议论竟然自一个二十岁的年青人中,而且此人还自称石越,当下细细端详石越,见他长得白皙修长,仪表堂堂,眉宇间有一说不清的气质,心里便又多了几分好,当下笑:“如假包换,正是苏某。石公想必就是最近以词名蜚声

石越等人听他自报名号,也齐齐吃了一惊,全站了起来。须知苏轼文名早已传遍天下,这些士哪有不知的呢?石越这是第一次见到历史上有名的人,更有几分莫名的兴奋,连忙抱拳说:“在下石越石明,足下就是直史馆苏轼苏父母?”因为此时苏轼正是开封府推官,所以石越叫他“苏父母”但当面直呼其名,却是有不敬的,好在苏轼并不在意。

石越这一番话说得众人耸然动容,这议论和观,他们可是从来没有听说过,心里无不把这话细嚼慢咽。却听到一个人鼓掌笑:“好一番议论,真是闻所未闻,却又明事理。不知是哪一位贤者在此?”声音却是从屏风那边传来的,石越只顾得谈阔论,完全没有想到这所谓的雅座,其实不过就是隔一座屏风,完全没什么隔声的效果。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