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过,这支军队是黄巾起义后留下来的,本来在冀州太行山脉的黑山地区活动,近日才到了咱们幽州的边界,领原来主要有三个,一是博陵人张牛角、还有一人是常山人褚飞燕与还有朝歌人于毒。那张牛角去年已经已经死了,现在以那褚飞燕为大领。”
“娘的,我当是谁,原来是老褚那小子!”周仓忽然大叫笑道,一旁的管亥、廖化等人也是微笑不止,显然与此人极熟。
“那诸飞燕又叫张燕吧。”程长风微笑问道。
“正是,程大人,我们怎么没听说过他有这个名字?”管亥奇怪道。
“你们当然没听过,诸飞燕是张牛角死的时候,拜张牛角为义父才改叫张燕的,又不是原名张燕!”程长风心道。
“呵呵,天机不可泄露。此军应该无太大敌意,否则我军与鲜卑开战的时候他就该趁势掩杀了。而且他既然是破天兄的故人,当可收之,如能收之将让我军实力大增啊!只是不知道几位将军,谁愿意去走一趟呢?”程长风问。
“我愿意去!”管亥道。
“管将军,你病体刚好…”程长风犹豫道。别人不知道这黑山军的厉害,他程长风可是了解的很。
因为在宋朝的《资治通鉴》中,有一段关于“黑山军”的记载。距今18oo余年前,活跃在东汉末年的这支骁勇善战、所向披靡的农民起义军,是黑山最早见诸史端的、最为悲壮的一段历史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最早现黑山战略价值的,就是黄巾军的余部“黑山军”东汉中平二年(元第二年,朝歌(今河南淇县)农民起义领于毒与博陵(今河北平安县)人张牛角、常山(今河北元氏西)人褚飞燕等黄巾余部数十万人,在黑山(今鹤壁蔡庄、下庞一带)会合,号称“黑山军”2o年间纵横河南、河北、山西一带,义军所至“郡县莫能制,朝廷不能讨”给了东汉王朝以沉重打击。
“黑山军”最初在黑山聚集时,便有“号众十万”的规模。当然,史料中有关军事规模的记载往往有夸大的成分,但即使这样,作为一种模糊概**去理解“黑山军”仍旧很强大,《后汉书》中,兵强马壮的“黄贼余孽”也才不过两三万人。作为一支“残余力量”“黑山军”如何尚有这等实力呢?其实原因很简,甲子年间“黄巾军”同汉军所有战役中,均没有于毒、张牛角、褚飞燕三人的相关记载。因此,这三支队伍在黄巾爆动中,很有可能不在主力之列,作战的次数和范围也有限,因而也较好地保存了实力。
聚义之初“黑山军”的活动范围主要在黑山一带,出于庞大的供济需要,军事行动也主要是打劫富绅,此外也依靠自身耕种补充粮草(这一点颇有点程长风推行的屯田的味道),供济问题基本解决后“黑山军”分成若干股队伍,开始四处出击,先是对附近的小股汉军和地主武装实施打击,然后以穿插战术不断袭扰西南的京戍之师,给东汉政府造成巨大压力。
活跃在淇水之滨、黑山之巅的这支规模庞大的农民军,很快纳入到了朝廷剿灭计划中。公元187年5月,汉将李左山率三万人马由临漳向黑山扑来“黑山军”遇到了聚义以来的场恶战。兵力上占绝对优势的“黑山军”战前做了周密布署,分三道防线进行抵御:一线由于毒率五万精锐主力在邺城(今汤阴县)阻敌;二线由张牛角部潜伏在邺城西北,伺机增援和切断汉军退路;最后一线由褚飞燕率部在黑山正东二仙山一线防守。结果,于毒率主力在邺城同汉军激五昼夜,大获全胜“歼敌万余,虏三千”迫使李左山退回临漳。此役“黑山军”士气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