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两百四十章决战前夕xia(2/3)

除了政治力量之外,慈禧最近又掌握了军事力量。丰台的十万新军,都掌握在醇亲王奕澴手中。

丰台新军的日常事务都由荣禄办理,荣

最初议政王大臣权力极大,皇位继承这样的重大决策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决策皇帝不能更改,甚至议政王大臣有权罢免皇帝!

慈禧毕竟是皇太后,不能事事亲为,奕被扳倒之后,朝政肯定需要新的大臣来总领。如今的议政王有两名,一个是奕,一个是奕澴,奕若是被取消了议政王的资格,取消了领班军机的权力,那奕澴就会当仁不让的扛起奕的挑,总领朝政。

要说这议政王制度,也是大清实行了一百多年的制度。最初在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正式称帝,将原来的旗主贝勒全封王,并令除八旗固山额真继续兼议政大臣外,每旗另设议政大臣三员,议政大臣的职名正式现。此后,清王朝宗室贵族中的王与八旗固山额真、议政大臣共同议政的形式,即称为议政王大臣会议。

现在,慈禧认为时机到了!

但是区区三年的时光,桂良病死、文祥战死、胜保因为在剿杀回民叛的战斗中失败,所以被赐自尽。少了这三大员,恭王党的实力大受损伤。

慈禧这个年纪不大的小女人野心,在垂帘听政的目的达到之后,她就妄图独掌朝政,所以奕就成了他的绊脚石。尤其是奕是议政王大臣,权力之大,让慈禧也心惊

凡军国重务,不由内阁票拟者,皆议政王大臣会议。其议政形式有廷议和议。顺、康时期,由内阁理政务,而雍正苦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利太大而导致皇权不稳,于是又设立军机,作为赞襄皇帝决策的机构,牵制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使权力日益集中于皇帝。

像多尔衮、鳌拜这样位权重的大臣都是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骨。清王朝统一全国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成员有较多的增加。蒙古八旗的固山额真及六满、蒙尚书也列为议政大臣。

在朝中,原本的“恭王党”权势滔天,大学士桂良、吏尚书贾桢、兵尚书文祥、礼尚书宝鋆、副都统胜保等人占据了朝廷几乎所有的要害门。其余的附庸着恭王党的官,比如刑尚书赵光、绵森等人也都各据要津。整个大清朝廷,有三分之二的级官员是和奕关系十分密的。

不过,醇亲王为人圆明,遇事就后退,再加上他最近两年一直在丰台训练十万新军,所以朝政的大分都掌握在慈禧太后和奕手中。

此刻慈禧也有些后悔,当初为何要封奕为议政王呢?难封他个铁帽王不成吗?议政王可是有权否定皇帝圣旨的人啊!

慈禧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过要真正的恢复议政王会议,奕这个议政王,只是单独一个人,并没有庞大的议政王会议作为他的后盾,所以任免皇帝这个职权,奕是注定无法使用了。但是即便如此,慈禧也不放心奕着这个衔,这几年,她一直在寻找机会剥夺奕的议政王资格。

在恭王党受损的同时,慈禧在朝中大肆安自己的亲信。如今在朝中“西后党”的力量已经明显超过了“恭王党”

奕澴的福晋正是慈禧的亲妹妹,奕澴为人又是个典型的官场老油条,他看明白了局势,自然会定不移的站在慈禧一面。

慈禧对奕澴也要放心的多,慈禧自度,就凭奕澴的那能耐,谅他也翻不自己的手掌心。

(支持正版阅读,请到中文网支持作者)

因参与议政的还有贝勒等人,故又称议政王、贝勒、大臣会议。“议政”是一正式的职衔,必须经过皇帝的任命。同样,在必要时,皇帝也可以撤销某一贵族及大臣的议政资格。

自从辛酉政变以后,清廷的政治结构是两垂帘,两王辅政。因为母后皇太后慈安为人老实,基本很少上朝,所以真正的权力基本都掌握在慈禧太后、恭亲王、醇亲王三人手中。

至乾隆五十六年(1791),议政王大臣职名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也随之消失。但是为了奖励奕在辛酉政变中的大功劳,也为了拉拢奕,让他支持两垂帘听政,两太后这才不得已的翻了已经废除掉整整七十年的议政王衔赐给奕。

慈禧之所以认为时机到了,是因为如今的慈禧,自觉在朝中的政治力量上,在朝外的军事力量上,都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她自认为已经完全备击败奕的力量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