役目的的基本手段及战役歼击目标(对象)等三十要素,例如,毛**、朱德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提出的“诱敌深入赤色区域,待其疲惫而歼灭之”就属此类。这一战役指导思想的后一句话,规定战役目的是歼灭战,战役的歼击目标是疲惫之敌;前一句话则规定达成歼灭疲惫之敌的基本手段,是“诱敌深入赤色区域”
さ诙类表述包括战役目的和实现战役目的的基本要求等两个要素。例如,粟裕70年代末提出的“积极地创造和寻求战机,乘敌之隙,不放过一切有利场合下的歼灭战”其中“歼灭战”指的是战役目的,其余的则是指达成战役目的的基本要求。
3.第三个层次:我军在某一战争阶段或针对某一作战对象的战役指导思想,它比第二个层次更具历史局限性,只适用于指导某一战争中的某一阶段或对特定作战对象所进行的战役,但针对性更强。在表述方式上,除了突出上述两个层次中“歼灭战”的思想外,往往还明确达成歼灭战的某些要素,例如,1947年8月底,毛**为中央军委起草的给华东局和华东野战军的电报中提出:“采取于运动中半歼灭半击溃之作战方针”(《毛**军事文集》,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4卷第218页),其内容还包含有采取运动战这一作战形式。
ぃㄈ)针对性较强
す去我军的每一种战役指导思想,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根据当时所面临的客观实际,以当时的军事战略为指导,以作战对象和战场上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为基础,以战场环境情况为条件,进行综合考虑,权衡利弊提出来的,因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例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军的战略思想主要是“打破‘围剿’和发展革命根据地”;在力量对比上敌强我弱悬殊大,且红军的武器装备主要靠在战场上取之于敌;就战场环境而言,根据地有积极援助红军的人民群众和有利作战的阵地,可全部集中红军的主力,便于发现“围剿”之敌的薄弱环节,使敌人发生过失和疲劳沮丧。上述这些因素,规定了红军在战役上必须给敌以歼灭而给我以补充,并且只有将主要战场选在根据地,方可达到此目的,因此,毛**为中央红军确定了“诱敌深入赤色区域,待其疲惫而歼灭之”的反“围剿”战役指导思想。又如,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由于美、英军技术装备先进,机动速度较快,其综合作战能力较之于南朝鲜军队强,因而毛**针对具体作战对象的不同情况,提出了对美、英军“打小歼灭战”的战役指导思想。他指出:“历次战役证明我军实行战略或战役性的大迂回,一次包围美军几个师,或一个整师,甚至一个整团,都难达到歼灭任务。这是因为美军在现时还有颇强的战斗意志和自信心。为了打落敌人的这种自信心以达最后大围歼的目的,似宜每次作战野心不要太大,只要求我军每一个军在一次作战中,歼灭美英士军一个整营,至多两个整营,也就够了。…打美英军和打伪军不同,打伪军可以实行战略或战役的大包围,打美英军则在几个月内还不要实行这种大包围,只实行战术的小包围,即美军每次只精心选择敌军一个营或略多一点为对象而全部地包围歼灭之。”(《毛**军事文集》,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6卷第282页)可见,毛**为志愿军制定的“打小歼灭战”的战役指导思想,不仅着眼歼灭战的战役目的,而已还充分顾及到具体作战对象的客观情况。又如,70年代末,粟裕针对战争初期敌人在军事力量上明显地居于优势,气焰正旺,希望与我主力进行决战,以便实现其战略上速决的企图,而我此时难以大口大吃地歼灭敌人等可能情况,在战役指导思想上,提出了“战争初期只能打小规模和中等规模的歼灭战”他提出:“我们不应该集中主力,同敌人进行战略决战,而应尽量保存自己的主力,迫使敌人打持久战,打消耗战。”“应当承认,在战争初期,我军装备处于劣势的条件下,对以坦克为主的敌军打歼灭战,我们要集中大的兵力,将是困难的,搞得不好,不但不能实现对敌人的全歼速决,反而会使我军遭受损伤,得不偿失。因此,在指导思想上,战争初期只能着眼于打小规模和中等规模的歼灭战,只能小口小吃,而不能企图在一时一地集中很大的兵力,一次歼灭很多敌人。就是说,不能违背战争初期必须避免同敌人重兵集团决战的这个前提。战争初期打歼灭战,选择的作战目标要小些。”综合上述分析可见,我军战役指导思想,总是随着客观情况的发展变化,不断增加新的内容,以更加符合指导我军战役作战的需要。
と、几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