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张謇(6/7)

轨迹的两个关节点,可以再作进一步的条分缕析。第一件事,据张謇1911年复东三省交涉使韩国均的信中回忆:“…方壬午、癸未之间,下走参预吴武壮公援护朝鲜,即上书直督,请达政府,于朝鲜则援汉玄菟、乐狼郡倒,废为郡县;或援周例,置监国;或置重兵,守其海口,而改革其内政;或令其自改,而为练新军,联合我东三省为一气。于日本则三道出师,规复琉球,时张靖达公回粤,李复督直,嗤为多事,搁置不议。”(注:《张謇全集》,第一卷,第204-205页。)对此,张謇扼腕痛惜之情,溢于词表。

⊥当时情形而言,李鸿章对张謇个人并无多少成见,当壬午年八月,张树声、吴长庆保荐张謇等立功者,李鸿章亦愿领衔合荐(注:张謇日记壬午八月二十二日记:“与枚生讯,辞合肥相国、振轩督部及延陵合荐。”《张謇全集》,第六卷,第206页。)。他之所以嗤张为多事的原因,是得知张树声之子张华奎从张謇处抄录《朝鲜善后六策》而在京官中径自散发,翁同和、潘祖荫、宝廷等要员均先后看到,宝廷并“采以入告”以致慈禧也向军机处和总理衙门垂询。李鸿章认为这种越轨行为使自己太丢面子,同时也为了压抑张树声和吴长庆,才指斥《善后六策》为“荒诞不经”、搁置不议的(注:参阅谢俊美:《翁同和传》,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89页。)。其实他对张謇的文采还是颇欣赏的。1884年秋,张謇在料理完吴长庆丧事后归里。两广总督张之洞有延纳之意,便托李鸿章代为寻觅,于是李鸿章命与张謇相熟的袁保龄“派人坐一轮船,沿渤海口岸遍询从奉天省南下轮船中,有则请其赴津,馋北洋延揽之意。”(注:刘厚生:《张謇传记》,第54页脚注。另,张謇年谱甲申七月记:“北洋又以粤督之托,属袁子久见招,子九馋北洋意,亦辞。”《张謇全集》,第六卷,第846页。)也就是说,对张謇这样的人才,即使有点小过节,李鸿章也力求延为己用。如果不是张謇一再申述“南不拜张,北不投李”而坚辞的话,这件故事本身就可以演绎成一出近代的“萧何月下追韩信”了(注:张謇:《论出处及韩乱事致袁子久观察函》中云:“金州往事,令人有感慨遗世之心。七月南还,矢意韬戢。方道出沪上时,见故人束畏黄为南皮见辟之书,即自奏记,敬谢不敏。迨九月,漱兰年丈又复劝驾,重以前说申辞。诚不知中间执事于謇遣使命舟,并渤海而踪迹之,如是其勤勤可感也。”《张謇全集》,第一卷,第16页。)。

但是第二件事的发生表明,十年后张謇还是同李鸿章公开决裂了,也标志着张謇最终从淮系营垒中彻底分化出来。关于张謇独疏弹劾李鸿章的背景,近代史钞中各有说法,内容大同小异,然一致认为张謇是主战派的重要首领之一。如《异辞录》记:“中日战役,主战者,高阳、常熟。奔走高阳之门者,项城。为常熟之耳曰者,通州张季直殿撰,萍乡文芸阁学士也。项城归自朝鲜,力诋文忠设计之缓,使从己谋,可以制敌于先。光绪九年,殿撰从吴武壮率师援朝,先据汉城,拒退日本,身亲兵事,谓确有胜算。是科会试,与学士同出常熟之门,互相标榜,欲以奇计自现,实为主战派之首领。”(注:《异辞录》卷三,第128页。)徐一士在《凌霄一士随笔》中说:“张謇甲午大魁,以翁同和之知契,颇锐意谈政治。”而翁在光绪十一年后,对张“处处以国士相待,言听计从。”(注:徐一士:《凌霄一士随笔》(三),第791-782页,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刘禺生《世载堂杂忆》也说:“甲午之事,始于袁世凯,成于张季直,而主之者翁同和也。李鸿章力言不可开衅,为举朝所呵。”他并引用王kǎi@②运(壬秋)日记,称主战大臣礼亲王、翁同和、李鸿藻等为前八仙,而“跟随八仙,背葫芦药之仙童,则张季直也。药治何病,皆由仙童从胡芦中取出,即主战药也,最能左右八仙。”(注:《世载堂杂忆》,第105页。)

而既为李鸿章幕僚又是翁同和门生的王伯恭,作为当事人之一,亦有记载:“…而是时张季直新状元及第,言于常熟,以日本蕞尔小国,何足以抗天兵,非大创之,不足以示威而免患。常熟韪之,力主战。合肥奏言不可轻开衅端,奉旨切责。余复自天津旋京,往见常熟,力谏主战之非,盖常熟亦我之座主,向承奖借(掖)者也。乃常熟不以为然,且笑吾书生胆小。余谓临事而惧,古有明训,岂可放胆吃。且器械阵法,百不如人,似未宜率尔从事,常熟言合肥治军数十年,屡平大憝,今北洋海陆两军如火如荼,岂不堪一战耶?余谓知己知彼者,乃可望百战百胜,今确知己不如彼,安可望胜?常熟言吾正欲试其良kǔ@③,以为整顿地也。余见其意不可回,遂亦不复与语,兴辞而出。到津晤吾友秋樵,举以告之,秋樵笑曰:‘君一孝廉,而欲与两状元相争,其凿枘也固宜’。”(注:王伯恭:《蜷庐随笔》,第21页。)

上述诸说,固然都十分强调张謇在甲午主战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把翁(同和)李(鸿章)之间的和战之争说成翁是挟嫌报复李的意气之争,把张謇的献计献策说成是急欲以“奇计自现”出风头,实在失之偏颇。而稍后的刘厚生先生,在所著《张謇传记》中,又把张謇的上奏说成是听了袁世凯的诉说而合谋倒李的结果。本来早在甲申四月,张謇因吴长庆离开朝鲜不久袁世凯便“自结李相,一切改革,露才扬己”(注:《张謇全集》,第六卷,第845页。),而写过一封义正词严的绝交信,此后十年不通音讯。甲午年张謇中状元后,正值朝鲜局势紧张,袁世凯认为有可乘之机,张亦是可以利用之人,于是秘密进京,主动拜访张謇“长谈三小时之久,历数在李鸿章管辖之下,不能行使吴长庆政策之苦闷”引起张謇的同情和谅解,于是张謇在弹章中多处引用袁提供的情况并两次提及袁世凯之名(注:刘厚生:《张謇传记》,第68页。)。对于这段绘声绘色的张袁重修旧好的描述,笔者以为宁可相信张謇自己的说法。他在甲辰(1904年)五月记道:“以请立宪故,南皮再三属先商北洋,汤寿潜亦以为说。余自金州归后,与袁世凯不通问者二十年,至是始一与书。”(注:《张謇全集》,第六卷,第865页。)可见张袁十年修好,合谋倒李之说是靠不住的。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