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初,张之奏派张謇、陆
庠、丁立瀛分别在通州、苏州、镇江设立商务局,张謇与陆
庠分别在南通和苏州创办了大生纱厂与苏纶纱厂。
张謇-人评价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初,署理两江总督张之奏派张謇举办通海团练,以防御日本海军随时可能对长江下游的侵犯,由于清政府在中日战争中落败并签订了《
关条约》,通海团练半途而废。同年底,加
康有为组织的上海
学会。
不久,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民族危机促使帝后两党矛盾有所激化。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拥
光绪帝,好发主战议论,其主要抨击目标为畏日如虎的李鸿章,实际上都是借以冲击主和的后党,企图为虚有“亲政”其名的皇帝争取若
实权。名噪一时的新科状元张謇,由于历史渊源和政见相近,很快就成为“清
”的佼佼者,是“翁门”弟
中的决策人
。然而正在主战、主和两派斗争激烈之际,张謇因父丧循例回籍守制。
发展民族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去努力兴办学堂,沧先致力于师范教育。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二月,张謇应两江总督刘坤一电邀赴江宁讨论兴学之事,刘坤一赞成,而藩司吴、巡徐、盐
胡阻挠。张謇叹息不已,乃与罗叔韫、汤寿潜等同人筹划在通州自力范,计以张謇从任办通州纱厂五年以来应得未支的公费连本带息2万元,另加劝集资助可成。同年7月9日通州师范择定南通城东南千佛寺为校址开工建设,翌年正式开学,这是我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它的建设标志着中国师范教育专设机关的开端。
编辑本段回目录
1907年创办了农业学校和女师范学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即今南通中学)。1912年创办了医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门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前
),并陆续兴办一批小学和中学。为了给各项企业提供技术力量,张謇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师范学校的测绘、蚕桑等科发展成为十几所职业学校,其中以纺织、农业、医学三校成绩显著,以后各自扩充为专科学校,1924年合并为南通大学。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大生纱厂正式在通州城西的唐家闸陶朱坝破土动工,次年大生纱厂建成投产。经过数年的惨淡经营,大生纱厂逐渐壮大,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该厂增加资本63万两,纱锭2万余枚。光绪三十三年(1907)又在崇明久隆镇(今属启东县)创办大生二厂,资本100万两,纱锭2。6万枚。到宣统三年(1911年)为止,大生一、二两厂已经共获净利约370余万两。1901年起在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下,在吕泗、海门界
围垦沿海荒滩,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地--拥有10多万亩耕地的通海垦牧公司。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张謇又在唐闸创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逐渐形成唐闸镇工业区,同时,为了便于
材,机
和货
的运输,在唐闸西面沿江兴建了港
──天生港,以后,天生港又兴建了发电厂,在城镇之间,镇镇之间开通了公路,使天生港逐步成为当时南通的主要长江港
。19世纪末近代经纺工业的
现,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
换为主转为生产为主,南通成为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
中一甲一名状元,循例授六品翰林院修撰。
1918年10月23日与熊希龄、蔡元培等人发起组织了“和平期成会”
张謇(1853-1926年)。中日甲午战争成为他人生路的分
岭,
重的民族危机最终促使他毅然放弃传统的仕宦之途。鉴于国弱民贫的现实,张謇提
“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
号,并冲破阻力在家乡大搞教育与实业。从1895年起,他在南通先后创办了大生纺织公司、垦牧公司、通州师范学院、南通博
苑等工业、教育、文化、科普事业。他利用海滨盐荒、兴办盐垦公司,推广植棉,是全国的首创。南通师范学校、通州女
师范学校、南通博
苑等,开全国风气之先。他把南通各专门学校的学习
平提
,扩建校舍,添增教学设备,合并为南通大学。他欣然接受西方文明,重用外国人才,但反对将国外的教育方法简单“嫁接”过来,而是主张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实行严格教育。他认为:“师
贵严,中外同轨。非是则无所为教,无所为学。…凡教之
,以严为轨。凡学之
,以静为轨,有害群者去之,无姑息焉。”为转变社会风俗和繁荣地方戏剧,1919年他邀请了著名的导演兼剧作家欧
予倩,在南通办起一所培养戏剧人才的学校…伶工学社,并且建造了一座更俗剧场。剧场实行一些文明的规定,如观众
号
座、不许随地
扔果
、不许
喊
叫等,确实起到了移风易俗的积极效果。此外,他在军山设立气象台“一方面为农事的测候预防,一方面为农学生实习气候的地方”一战期间,张謇的大生企业系统获得了突飞猛
的发展。据统计,到1923年,它的资本总额达到了3448余万元,为当年申新、茂新、福新企业系统资本总额的3.5倍以上。此后,受内外等多
因素的影响,南通实业走向衰落。但张謇直接开启并促
了南通地区的
张謇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在通州建立了国内第一所博馆…南通博
苑。1915年建立了军山气象台。此外还陆续创办了图书馆、盲哑学校等。
大生纱厂最初确定是商办,张謇试图通过官招商办、官商合办来集筹款,但收效甚微,筹集资金十分有限。张謇无可奈何,只得向官府寻求援助,1896年11月,张謇通过曾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商务大臣的刘坤一,将光绪十九年(1893)张之
搞“洋务”时用官款向
国买来办湖北织造局搁置在上海的一批已经锈蚀的官机40800锭,作价50万两
,作为官
,恰在此时,以官督商办及官商合办形式垄断洋务企业的盛宣怀也正要买机
,便把这批机
与张謇对分,各得20400锭,作价25万两官
,另集25万两商
。官
不计盈亏,只
年取官利,因而变成“绅领商办”
质。
1911年任中央教育会长,江苏议会临时议会长,江苏两淮盐总理。1912年南京政府成立,任实业总长,1912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利总长。后因目睹列
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全力投
实业教育救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