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只有一言: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谈判桌上的协议就是战争回归政治的结果。无论
果如何都会真实的反映在协议上,望中堂大人慎之!
说完谭延闿便行礼之后大步走出李鸿章的书房,书房中只剩下李鸿章一人在那里低头沉思:“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入幕李鸿章,这个选择对于谭延闿来说是祸福难料,他也知道以李鸿章的性情来说想要取得他的重用是非常困难地。为了争取自己在李鸿章心目中地分量。他不得不把甲午战争与李鸿章的个人政治命运紧密的捆绑在一起,也只有这样才可以逼李鸿章走向和日本对抗到底地路上去,至于这种“战略恐吓”到底有多大效果。这还需要时间的考验。
以谭延闿对中日两国近代军事的理解,自甲午一战之后日本毫无疑问占据了上风,但是这个“先手”就是一支强有力的海军,如果日本没有这支海军的话,那它对中国的威胁将会至少降低八成。李鸿章这一代人已经是半截身子入黄土了,但是他还很年轻还要走很长地路。他不想自己生活在日本舰队的阴影之中,想要拉近中日两国未来二十年内的差距,说到底就是遏制日本海军的规模…要么断了日本海军的奶;要么让北洋水师死抗到底,争取得到一个两败俱伤,甚至是双方海军力量全军覆没的结局!
截断日本海军的财源和让打赢这场战争,这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马关条约的赔款给了日本海军第二次腾飞地机会,使日本在十年之后有了和俄国叫板的机会。更在二十年后的一战彻底奠定了它世界强国的地位。
在谭延闿看来让日本海军断奶就必须在马关条约地赔款数量上下手,战胜日本这有些不切实际,毕竟老太太的寿辰在那里摆着,恐怕到现在中国也仅仅是把发生在朝鲜地战斗定位为“局部冲突”而不是“全面战争”这中间的差别就在于日本肯用举国的力量进行军事冒险。尽管在明面上看日本的海军和北洋水师势均力敌,甚至还稍弱一些。现在济远舰的战斗经历仿佛给这一论调加上了一个有利的注解,但是谭延闿却不这么看…战争有太多的偶然因素,好运不可能永远伴随一方,北洋不过是一地之力,日本虽小励精图治远胜过北洋的实力,就像日本人永远不可能走运一样。
与李鸿章的这次单独会谈让谭延闿对甲午战争在心中订下了一个基调…求和,但是要以打促和,也许这场战争结束后所签订的条约不是马关条约,条约的名称会改变,但是中日两国的条约绝对不能够走历史的老路!
求和也是无奈之举,这时现实的选择,不是他谭延闿一个人便可以决定的,对他来说机会不过是转瞬即逝…但凡发生中外冲突,清朝的清流们一定会借着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来给自己弄加分,毕竟成就个人名声的机会不是每天都有,强烈的要求主战会使某个人成为英雄,成为名冠天下的“名士”谭延闿的机会便是利用清流在战争初期的浩大声势,促使李鸿章和日本人展开决战,大胆的向朝鲜增派陆军,海军集体行动准备在海上和日本干上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