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私下里的议论,表面情形便是一切有关太后万寿庆典的事情都在紧锣密鼓的筹办当中。
此时的谭延闿来到了京师也深切的感受到了这种气氛,当他乘马车前
龢府邸的路上,路过了专司办理万寿事宜的庆典处门车水马龙,热闹的跟赶庙会有的一拼。
“甲午年,欣逢太后花甲昌期,寿宇宏开,朕当率天下臣民胪欢祝,所有应备仪文典礼,必应专派大臣敬谨办理,以昭慎重。着派礼亲王世铎、庆亲王奕匡,大学士额勒和布、张之万、福,户部尚书熙敬、翁同龢。礼部尚书昆冈、李鸿藻。兵部尚书许庚身,工部尚书…”这是在前年年末的时候,谭延闿便在朝廷邸报上看到的光绪皇帝上谕。但是…这个该死地上谕是翁同龢老同学出地主意!
谭延闿当然知道这是一桩政治交易,甚至就连他父亲谭钟麟在去年的时候也和翁同龢做了一桩交易…为了避免谭延闿在科场上的风头,翁同龢特意来信给谭钟麟,希望谭延闿能够不参加今年地太后万寿恩科,原因便是翁同龢的好学生张已经连续四次会试不中,谭延闿若是参加这次万寿恩科的话。不要说翁同龢是主考,放任何一个人来主考,都必须把谭延闿的卷子放在前面…慈禧寿辰肯定要讨个好兆头,最好的兆头莫过于出现连中三元这样的喜事了。更何况谭延闿是太后和皇上亲自点明上谕夸奖过地人,父亲又是封疆大吏来头不小,只要卷子不差谁还会和谭钟麟父子过不去?!
说来这个张在科举之路上确实是倒霉透顶,张从录取生员起,中经18岁、21岁、23、24、27岁前后5赴江宁府应江南乡试(俗称南)均未中试。直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33。府尹,子弟依例回避,转赴顺天府乡试(俗称北闱),才取中第二名举人。俗称“南元”(南人列北榜名次最先者),声名渐着。成为“清流”着重延揽的对象。从光绪十一年起,翁同龢、潘祖荫等对张就有了提携之意,特别是“期许甚至”、“荐而不中”几次误把他人卷子认作张而取中会元,更说明了提携心情之迫切,因而才有甲午恩科试时翁同龢的志在必得。
在别人眼中看来能够被清流之首的翁同龢和潘祖萌看上并且重点提拔的人应该是走了天大的运气,但是也许是命运的捉弄,正因为翁同龢明里暗里帮助张,甚至是在批改考卷上做手脚,反而导致了张科场一败再败。张34应礼部会试不中;37岁赴会试,翁同龢认错了试卷,试卷为无锡孙叔和所冒,孙中而张落;38岁应会试,场]凤卷为张卷,陶中“会元”而张落第40岁赴会试,试卷~可毅所冒,刘中会元而张又落第。
科场上的事是讲命地,张现在已经四十一岁了,就算翁同龢再怎么罩着他,大清国若是真的出了一个五十岁的状元郎,翁同龢的老脸都没地方搁了。要是把十八岁地谭延闿和四十一岁的张放在一起,论学术一本《劝学篇》超过张太多,论风仪谭延闿是英气逼人,反观张说好听点叫“成熟稳重”实际上就算他老翁再卖命,点状元可是老太太地活儿,谭钟麟在老太太面前是红人,焉能不点谭延闿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