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十七章鸿铭(2/3)

张之的想法是好的,除了考虑到自己的从政生涯的需要之外,他这法也取了曾国藩到李鸿章这两代洋务派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将重工业产业建在沿海很容易在战争时期受到冲击,炮弹落下的时候他的努力也就打漂了,长江域是英国人的传统地盘,为了维护这个看上去比较光鲜的大英帝国权势,在长江域爆发大规模战争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而且重工业产业扎堆建设也会产生规模综合效益,张之也许并不清楚这一,估计也是对此有一定的认识了。

“可惜张老当官当了这么多年,难不知‘人走茶凉’这个理么?他还能够当一辈的湖广总督来亲手完成这一创举?!”谭延闿一边思考一边朝江中丢着石“也许他毕生的希望就像这投长江中的一块卵石一样,掀起微微波澜之后随即便被江所平复!”

虽说是等待消息,但是谭延闿并没有闲着…像张之这样典型的“学以致用”神的封疆大吏,想单靠一本《劝学篇》打动他们是足够了,若是想在他们心中有一席之地,那还远远不够。《劝学篇》只是在宏观上为洋务派树立了自己的理论系,这个系从慈禧太后和皇帝那里反馈回来的消息来看还是能够站得住脚的,各地封疆大吏对此也是非常赞赏,反对意见不是没有,不过相对于赞扬声就显得微不足了。现在他要想给张之再加印象的话,那就

是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这和前的厂房林立本没法比的。

谭延闿虽然知蝴蝶理论,但他到现在也不相信自己就是那只蝴蝶,更不相信自己这双翅膀所扇起的风可以变成改变中国历史的风暴。“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实用主义者,不敢奢望能够改天换地,只希望自己所的能够减轻这片土地的苦难…能够减轻多少是多少!

“汉钢铁厂冶炼钢铁,枪炮厂造武弹药,而织布官局的作用稍微小,纯粹是为市场提供大量的棉布与国外货争夺分市场,赚取金钱为前两者提供继续发展的资金…”谭延闿坐在三佛阁江边的一块大青石上,不远便是汉钢铁厂。

这个时代还没有什么“保密措施”张之兴建的这些洋务实业并没有下达不准许参观的命令,谭延闿这几天在这些实业中转来转去,算是把张之在湖北武昌和汉两地的实业家底摸了个透,对张之兴办洋务实业算是心里有底了,这才托人将桑治平的信件附上自己的片送到辜鸿铭的住,就在客栈中等待消息。

对于类似张之这样的历史名人,谭延闿对他们还是非常敬畏的,别的不说,就是他老谭钟麟这样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名字的封疆大吏,其行事作风和布局手段都足以让他不寒而栗,更不要说在风尖狼上常年挣扎搏斗的悍将了。也许前生的经验见识告诉谭延闿,张之等人有这样或是那样的不足,但是在这个时代能够有像他们这份见识的人又有几人?有这份见识人肯去实践的又有几人?

“难怪后世的历史书对张之评价这么,尽老家伙官僚气重了,但毫无疑问这光就是放在全国也没有几个人能够比得上!”谭延闿了整整四天的时间才略的看完这些近代化大型生产企业,后世历史书上所介绍的那几行字在现在看来是那么苍白无比,若不是设地的站在这里,真是很难想象前的这番景象是真的。

“老张同志,不是我不帮你,而是你这么下去就算有我帮你也是打漂,更何况你用不用我还在两可之间…你太老了,已经定型了,已经跟不上这个时代了!还不如现在把你的家底摸清楚,这几年好好和你建立良好的关系,等以后我来接手你的家底,或者还可以放手一搏尚未可知…”谭延闿站起来从地上捡起一块手掌大的鹅卵石狠狠的抛江中:“也许我的结局未必比你好到哪里去,或是能够搏一片新天地,或是和你一样不过是块更大的鹅卵石能够激起更大的,或是脆连你都不如直接被历史所淹没…”

武昌和汉两地仅仅是隔江相望,若是张之的设想能够顺利完成的话,那毫无疑问将会在中国的腹地建成一个战略上极为显赫的重工业基地,只要悉心经营的话,以这里为基全国,将会产生不可思议的连锁反应!

虽然谭延闿前生不是学工业的,但是这份见识还是有的,可以预见张之在湖北的这番动作已经远不是“气局宏大”这么简单了,他是想把湖北,不,他是想把武昌、汉两地建成一个包括冶金、矿业、军工、纺织等行业在内的综合近代大工业系!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