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447章理想至上(2/3)

始皇帝和李斯、赵亥等人的想法则比较复杂。

从中央集权的角度来说,中央应该控制北军,但现在北军内的情况太复杂了,即便武烈王和王贲把北军的兵权全给咸,咸也没有能力控制北军。

当前的国策是“休养生息”财政收锐减,中央没有财政必然陷潜在危机,由此导致大秦本土危机重重,所以要调十万北军将士回镇京师,所以要削减北军兵力,这既是节约财政的手段之一,也是维护京畿安全的策略之一。

至于当前的北疆危机,甘罗和赵均不以为意。

廷议没有结果,但北军内危机延伸到中央是事实,这迫使始皇帝和咸必须尽快抉择。

由此又延伸一个问题,老秦人、楚系和关东系如果继续掌控一定数量的军队并控制西北疆的镇戍,再加上戍守本土的十万老秦将士,其实力不减反增。到了那时候,假如他们为了尽快打开分封的大门,与武烈王达成妥协,联手抗衡中央,中央岂不束手就缚?岂不是搬石砸自己的脚,自取败亡?



始皇帝和咸决断,都会给中央带来不可预料的严重后果,这导致始皇帝和李斯等人难以抉择。

这不是制度的问题,也不是派一批亲信将领去北疆统军的问题,而是牵涉到地域、地理、族、文化传承、军中派系等等一系列各各样的复杂问题,没有一定的时间行改造,没有一批德望重的将领去统率军队,没有一个稳定的国内外局势和一个拥有绝对权威的中央以及长期的充足的财政为保障,北军就无法被中央实际控制。



所以武烈王建议把老秦将士调回京畿镇戍本土的思路是正确的,在统一局面尚不稳固的情况下,当然先要稳固本土,稳固中央,然后才能心无旁骛地稳定天下。

“轻赋薄徭”的政策已经颁布,这时候中央尔反尔,从关东征大量兵役镇戍北疆,不是对恢复地方经济还是稳定地方民心,还是对中央权威的维护,都是十分不利,所以从关东征兵役,绝对不可行,最起码在国力没有得到有效恢复之前,不能征。

建功的代北人视作潜在的甚至是威胁大秦安危的敌人,这是错误的,这错误将影响甚至危及到北疆镇戍。”公腾毫不客气地当廷指责隗状“老秦将士戍守京畿,戍守本土,代北和其他边郡将士戍守长城,戍守北疆,这是统一后国防策略调整和军事署调整的必然,而丞相不遗余力地打击代北人,其目的何在?难丞相认为我有限的老秦将士应该全署在北疆,而置本土安危于不顾?”

但老秦将士回镇本土,北疆镇戍力量在大幅削减的同时,北军被武烈王和代北势力完全控制也是事实,这直接造成了武烈王割据北疆称霸北陲的事实。

反之,假如老秦人、楚系和关东系不愿意削减自势力,不愿意向武烈王臣服,甚至蓄意制造矛盾,遏制和打击武烈王,北疆局势陷危机,那么始皇帝和咸就可以一边维持老秦人、楚系和关东系对北军的现有控制力,一边联合武烈王继续遏制和打击他们。此举名义上是维持了北疆的稳定,实际上则是维持北军内的矛盾,让双方互相钳制、互相掣肘,继而保证中央可以一定程度上控制北军。

甘罗和赵则从财政角度支持武烈王的策议。

始皇帝和咸因此必须决断,是乘机打击王贲和西北疆力量,还是打击武烈王和代北力量?抑或以扶植王贲和西北疆力量来遏制武烈王对整个北军军权的控制?

李斯沉yín良久,终于开说话。这几天,李斯始终保持沉默,他也在权衡哪一决策

当夜始皇帝和李斯、赵亥、蒙嘉、周青臣、司空等人连夜商讨,以期在蒙武和公腾离京之前拿一个妥善的解决方案。

两人质问,匈人越过长城了吗?匈悍到足以击败大秦军队了吗?没有。既然没有,那北疆危机主要来自何?来自北军内,来自北军统兵权的争夺。只要北军内矛盾解决,上下齐心,北疆镇戍则固若金汤。

为此,始皇帝和咸密切观察着北疆局势的展。假如老秦人、楚系和关东系向武烈王臣服,几大势力达成妥协,大家齐心协力把武烈王推向“一方诸侯”的位置上,继而以武烈王和咸的直接对抗打开分封的大门,那么始皇帝和咸就必须采取措施,不惜代价打倒武烈王公宝鼎。

“从武烈王当日返京,拿十万北军回镇京师的策略来看,武烈王急于修改国策以便让大秦迅转休养生息,以稳定中土尤其是关东局势来间接推北疆局势的好转。”

北疆镇戍,由北军、边郡边民和长城组成,足以抵御匈人的侵,足以保证大秦可以赢得休养生息的时间。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