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435章余波未息(2/3)

两淮镇戍官长张唐回京,任大秦的护军中尉。代替张唐镇戍两淮的是老秦人王昕。

直到五月,这场风暴的余波才逐渐平息。



北军西行辕官长、临洮侯羌廆回京,任中将军,领蓝田大营。

至此,帝国的新中枢建设完毕。

始皇帝虽然失去了冯氏这个肱,但借助冯氏的“死亡”始皇帝重创了老秦贵族,并乘机打击和清洗了晋中、河北、中原和山东四地的地方势力,加了中央对这些地方的实际控制。

这是始皇帝与武烈王的妥协?由此一步联想,这场政治风暴是不是兄弟两人联手的杰作?

最后的嬴家是始皇帝和中央。

武勇侯李信代替羌廆,主掌北军西行辕。

右丞相隗状,左丞相李斯,太傅、上将军公宝鼎,太尉蒙武,御史大夫赵亥,驷车庶长公腾。六位上公大员,帝国的中枢心,关东系占据了一半席位。

接下来一系列的人事调整似乎验证了帝国贵族们的猜想,这场风暴背后的秘密的确太多了。



始皇帝是中土之主,而武烈王是大秦第一权贵,两人的力量都过于大,更让人恐惧的是,两人在政治理念和治国策略上取得了一致,所以不论是持“集权”的贵族集团还是持“分封”的贵族集团,在新时代来临之刻,不得

九卿中,主掌帝国财政的治粟内史和少府成为争夺的焦。然而,最终的结果却乎所有人的预料,让朝野上下目瞪呆。

郑公蒙武任太尉。关东系在国事决策中的重要地位一步得到巩固。

甘罗是楚人,赵是赵人,都是来自关东的寒门军功贵族,但他们不属于关东系,而是依附于大秦本土贵族。从“集权”的角度来说,始皇帝肯定要控制帝国财政,重用与其政治理念相同的关东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所以甘罗和赵的确符合始皇帝的需要,然而,这两位是武烈王公宝鼎的属,因此,始皇帝的这一任命就不得不让人浮想联翩了。

这一任命,直接打破了豪门贵族对中枢心位置的霸占,直接让始皇帝和法家大臣们在未来的帝国决策上赢得了一定的优势,十分艰难地把帝国向“集权”的路上推了一小步。

始皇帝在重用关东系大臣的同时,也没有继续打击大秦本土贵族,而是善加安抚,重新调用了一大批功勋大将。

赵亥连升数级,不但中枢,还位列三公,这不但意味着赵氏外戚自“嫪毐事件”遭到打击后的重新崛起,也意味着大秦本土贵族失去了对帝国中枢心位置的霸占。

始皇帝下诏,甘罗任治粟内史卿,赵任少府卿。

主掌皇族事务的驷车庶长虽然位同三公,参与国事决策,但其在国事决策中发挥的作用岂能和主掌帝**事行政权的太尉相比?始皇帝以冠冕堂皇的借,再一次打击了大秦本土贵族。

刚刚结束的政治风暴历时近一年时间,席卷了整个中土,大秦的统治阶层遭到了重创,无论是持“集权”的贵族集团还是持“分封”的贵族集团,都在风暴中损失惨重。

侥幸的是,历史没有重演,这场由“分封”贵族集团发起和推动的政治风暴,虽然其本意是挑起始皇帝和武烈王的厮杀,让这对兄弟手足相残,但最终这对兄弟在共同的政治理念的驱动下携手抗敌,棋一着,在形势最为危机时刻来了个惊天大逆转,反手一击,给了贵族集团以沉重打击。

当咸政局渐趋稳定之刻,大秦的统治阶层看到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代表,更重要的他是法治的定支持者,是“集权”的急先锋。

接着始皇帝以公豹告老还乡,皇族事务急需一位掌者为借,免去了武安公公腾的太尉一职,让公腾接任驷车庶长,主掌皇族事务。

江南镇戍官长杨端和回京,任大秦的大监军。代替杨端和镇戍江南是楚人桓炀。桓炀是桓齮之,之前是代王府的相。

始皇帝的脸被“打”了,但帝国中央对军队和地方郡县的控制力却得到了加。从帝国的立场来说,这场政治风暴利大于弊,不但有利打击了地方势力和豪门贵族对分封的追求,也为帝国稳定中土和巩固统一果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南方的chun耕顺利结束,北方的夏收即将开始,随着笼罩在咸城上的乌云散去,大秦政局了一个新时代,而好消息也从各地频频传来,最好的消息无疑就是山东、两淮和江东等地的叛终于给武力行镇压了下去,中土终于艰难地迈了大一统时代的和平时期。

御史大夫由外戚建成侯赵亥任。赵亥虽是外戚,但他是赵人,在大秦时日太短,没有自己的基,无法被大秦本土贵族所接受,所以赵氏外戚必然要借助关东系的力量。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