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百家靠什么生存?靠他们的学术,靠他们的思想。
从这段时间发生的历史事件来推测,统一之初分封之议的提起,到南征北伐的基本结束,是始皇帝联合关东系持续打击本土豪门贵族的阶段,而淳于越和周青臣的廷议之争引发的“焚书”一案,则是“集权”和“分封”这对矛盾彻底爆发阶段,也是以始皇帝为代表的“集权”贵族集团和以隗氏豪门贵族和关东博士为代表的“分封”贵族集团的最后决战。
至于“坑儒”一案,不过是“集权”贵族集团对“分封”贵族集团的乘胜追击,也是关东系政治势力内“集权”和“分封”矛盾的大爆发。在这次斗争中,关东博士集团被彻底赶
帝国政治中心,而太
扶苏和蒙氏被赶
了咸
。
帝国统一前后,国策了一系列修改,以适应局势发展,其中最突
的就是郡国制和世袭制。在大一统的前提下,郡国制和世袭制对豪门贵族非常有利,可以预见,未来的帝国政治将逐渐走向世家政治、门阀政治,而文化的统一将
一步遏制和打击寒门贵族的崛起,并最终扼杀诸
百家的学术和“百
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环境。
大秦本土贵族们在临死之前发了最后一击,他们借助赵
之手诛杀了李斯,挑起了“集权”贵族集团内
的厮杀。
=
这是一非常成熟的推销手段,诸
百家谁也不知
中土统一之后的事情,统一后诸
百家的学术如何发展,他们也不知
。
关东博士自诸
百家,淳于越、伏生″孙通等人不过是其中的代表人
而已,持“礼治”理念而主张“师古”的也不过儒家而已,所以当时拟制这个制度的时候,不
是始皇帝还是法家大臣们,看到的都是这一制度的优
,而像冯氏、蒙氏关东系大臣看重的则是自
政治实力的增加,毕竟这个时代诸
大贤及其门生弟
的影响力还是非常
大。至于大秦本土豪门贵族,因为急于扩张地方势力,也急切需要关东六国士人的帮助,所以在这件事上当然不会设置障碍。
中土诸百家“百
齐放、百家争鸣”的土壤就是诸侯并列的大时代,寒门贵族一代代崛起的前提条件就是诸侯争霸,就是中土的分裂和战
。虽然诸
百家都在自己的学术中推崇“统一”但实际上不过是推销本家学术的一
手段而已。君王都想统一中土独霸天下,而统一需要王国的
大,王国的
大则需要正确的国策,正确的国策则来自于合适的学术思想。
仔细看看这段历史,不难发现关东博士集团在帝国倾覆过程中起到了“加速”作用。
今日咸政局危机就和博士议政制度有直接关系,正是因为关东博士们在“分封之议”上推波助澜,导致武烈王公
宝鼎被推到了风
狼尖上,而这也说明了关东系政治势力内
的矛盾完全公开化了,
为关东系政治势力的领袖人
,冯劫当然是焦
烂额,心力
瘁。
上帝国统一后,宗室和老秦人持续衰落,熊氏外戚被驱赶,蜀隗氏带着楚系勉
支撑,朝堂上是关东人“一枝独秀”关东系控制朝政,于是形成了以蒙氏掌控军队、冯氏掌控外廷、李斯等法家大臣支撑内廷引导国策
持中央集权,而关东博士则联合大秦本土豪门贵族抗衡内廷
持分封诸侯的政治格局。
一又一
的杀戮最终摧毁了帝国赖以生存的
基“集权”贵族集团和“分封”贵族集团同归于尽,帝国倾覆。
大秦给了他们答案,统一不仅仅是疆土的统一,政治经济的统一,还包括思想文化的统一。大秦崇尚法学,以法国,以法治统一天下,所以,统一后的中土文化就是法学独尊,其他学术为辅。帝国以法学为官学,以法学取士,那么将来还有谁愿意学习除法家以外的学术?如此一来,其他学术还有生存的可能吗?等待他们的命运肯定是死亡。
李斯就是这时候任左丞相,而隗状就在此刻消失。隗状从帝国政治舞台上的消失,意味着大秦本土豪门贵族的彻底衰落。
始皇帝驾崩,李斯冒着死族灭的危险,矫诏诛杀扶苏和蒙氏兄弟,就是“集权”和“分封”两大贵族集团殊死搏斗的延续。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李斯
本没有选择,只有奋力一搏,只有大开杀戒,于是宗室和大秦本土豪门贵族遭到了血腥杀戮,就连关东系的豪门贵族冯氏也未能逃脱这一
屠戮风暴。
始皇帝和帝国中枢建立博士议政制度的本意是加速中土文化的统一,加快帝国对关东六国疆土和国民的统治,但事违人愿,正是博士议政制度加速了帝国的败亡。假如没有博士议政制度,帝国“集权”和“分封”的矛盾也就不会愈演愈烈,更不会爆发一次又一次的屠戮,而帝国的寿命或许就能延续更长时间,帝国的寿命延长了,给帝国赢得了休养生息的时间,或许历史就会发生改变。
谁也没有想到博士议政制度会加速“集权”和“分封”这对矛盾的ji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