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桃子”的却是宗室,而功臣们只能靠边站。老嬴家是王族,王族理应“吃肉”但总要给功臣们一块骨头啃啃吧?就算没有骨头了,至少也要给一口肉汤喝喝吧?
秦王政和咸阳宫太过薄情寡义。如果实施高度中央集权,功臣们不要说啃骨头和喝肉汤了,最多也就是站在锅边上闻闻肉香而已,这实在让人无法接受。好在宗室们也被这一国策赶到一边,估计最好的结果也就是喝一口汤。看看熊氏外戚的下场就知道了,即便是血缘亲人,如果你敢把手伸进锅里捞肉吃,对不起,我不是要砍你的手,而是要剁下你吃饭的家伙。所以宗室们也是忍无可忍,终于武烈侯跳了出来。
武烈侯拿出来的国策变革策略实际上只是照顾到了宗室,统一大业的丰硕果实不再由秦王政和咸阳宫独享,而是由老嬴家共享,而且还是秦王政一脉的嬴氏子孙共享。由此可以想像,就连武烈侯自己只不过凑到锅边喝口汤,更不要说那些功臣们了,他们还是一无所有。
我累死累活流血流汗帮你老嬴家打下了天下,统一了中土,最终一无所有,这还有没有天理?自古以来,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大周武王,哪一朝哪一代君王不是与自己的功臣们共享天下?中央集权,君权至上,这天下的一草一木就连空气都是你君王一个人的,这是哪一家的道理?
特定的时代决定了特定的思想,这个时代的人除了大秦的君王,没有其他诸侯国信奉法家学术,而大秦的君王之所以信奉法治,是因为太穷了,穷则思变,被关东诸侯国所摒弃的法家学术,到了经济和文化双贫瘠的西陲,就变成强国之宝了。如今一统天下,秦王政更进一步,试图把“法治”发展到极致,并用之统治中土,其阻力之大可想而知。这个阻力不仅仅来源于关东诸侯国的普罗大众,也来源于大秦本土国民。
=
宝鼎无计可施,最终选择了“拖”字诀。
过渡策略的实施需要时间,这个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统一后的中土人在思想上的变化。思想变化得快,对大一统的认知越来越深,那么过渡策略实施的时间就越短。从历史经验来看,大汉帝国由郡国制过渡到中央集权制,大约用了百年时间,但那是建立在旧时代旧贵族旧文化几乎彻底灭绝的基础上,而现在宝鼎试图在这个时代这批贵族和这些传承文化的基础上达到同样的目的,那么所需要的时间肯定更长,过程肯定更为艰辛。
宝鼎在与王绾、王戊的会面中,在与冯劫、蒙嘉的交谈中,直言不讳地说到了这些尖锐问题。
如果大秦在统一后实施分封,那么中土必然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不难想像,最终的胜利者只有一个,而其他人就像关东六国一样灰飞烟灭。这个险是否值得冒?
如果大秦在统一后实施郡国制,那么顺应了时代,顺应了民意,大秦可以维持统一,中土可以维持和平,大家都能得到发展和壮大。大秦统一后百废俱兴,权力和财富有限,大家一窝蜂地去争抢,所得有限。既然如此,不如等一等,等到中土发展起来了,国力增强了,权力和财富更多了,大家再去争抢权力和财富,岂不是收获更多?
宝鼎甚至在密谈中做出了暗示,秦王政是人,不是神,他也有离开这个人世的一天,他离开了,大秦难道还是一成不变?一朝天子一朝臣,君王和公卿大臣都换代了,谁敢保证国策还能始终如一地得到贯彻执行?谁敢说现行国策五十年、一百年都不会改变?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嘛。
昭襄王和武安君的ji烈碰撞是个教训,假如武安君先把邯郸打下来了,把赵国灭了,那历史肯定会发生改变。今天也是一样,假如今天我们和秦王政对抗到底,最终就是玉石俱焚之局,双方都是失败者,有必要吗?
宝鼎最后再一次做出了明显的暗示,你们所需要的,所想的,也是我所需要的,我所想的,但我认为,大秦富强了,我才能获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