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398章举贤不避亲(2/3)

郑国估计谈话时间差不多了,于是躬告退。

陈禄的“现”让秦王政前一亮,几分思考权衡之后,竟然有了豁然开朗的觉。

中原决战正在打,武烈侯正要带着大军南下参战,咸正在为决战之后的形势变化和政局发展行谋划和布局,这时候却爆发了一场政治风暴,虽然秦王政和中枢把这场风暴控制住了,但咸各方势力为争夺司空府的控制权“大打手”假如不能迅速平息这场争斗,影响到的不仅仅是中原决战,更影响到咸对未来局势的全面掌控。

陈禄的官爵是升了,这是对陈禄的安抚,也是秦王政笼络关东系的必要手段,但联想到陈禄现在的位置,武烈侯挑起的这场风暴,以及当前各方势力对司空一职的激烈争夺,不能不让秦王政浮想联翩。当然,他不会认为陈禄“背叛”了郑国,背弃了关东系,陈禄还不至于愚蠢到这地步,不过,陈禄肯定是卷了这场博弈,以武烈侯的手段,陈禄本没有抵御之力,而郑国无奈之下,也只有冒险举荐,全力以赴博一把。

秦王政挥挥手,示意他暂且留步。秦王政迟疑了片刻,问“在司空这一人选上,你有何看法?”

秦王政渐渐想明白了,对宝鼎的谋划大概有了个廓。这位天才的弟弟给自己挖了一个陷阱,让自己在陷阱中重击了熊氏,然后又扔给自己一,让自己爬陷阱。秦王政暗自羞恼,宝鼎是越来越过份了,竟然敢玩自己于掌之中,简直是岂有此理

司空府在中央府署中因为其专业而地位特殊。从王国发展角度来说,它非常重要,长城、都江堰、关中大渠、南岭大渠的修筑和大秦的日益大就有直接关系,但从权力博弈角度来说,它就不重要了,甚至可以说是被边缘化了,它在国事决策上几乎没有什么话语权。试想一个主掌全国土之事的府署能对大秦国策产生多大的影响?它实际上就是一个执行门,只要执行中枢决策就行了。

秦王政面对这一复杂局面,一时也是无计可施,拿不妥善解决的办法,但此事不能拖,拖得越长对咸越不利。

武烈侯在中原决战前突然对关中熊氏“发难”其目标就是司空府,就是要掌控直的修筑,就是要在未来的博弈中占据主动。咸不是不知司空府的重要增大了,但司空府控制在楚系手中,楚系又依附于咸,这一位置可以说固若磐石,谁知武烈侯选择了一个恰当的时机给了咸雷霆一击,立即让咸两难之境。

秦王政由此估猜到郑国为什么拿这份奏议了,就是找机会向自己举荐陈禄,但陈禄距离司空的位置太远,以郑国的智慧,不会贸然举荐,更不会自找麻烦,由此推测到郑国肯定有几分把握,那么,郑国的这几分把握从何而来?



不能妥协,而不妥协的代价恐怕很严重。当然了,武烈侯不会拿统一大业来要挟咸,这一武烈侯在离石会面中已经向秦王政了承诺,但决战之后呢?假如武烈侯和老秦人联手,以武力迫咸增加封国数量呢?封国数量越多,越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但未来几年大秦的主要矛盾就是“分封”和“集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而中央若要控制地方,就必须赢得武烈侯的绝对支持,以悍武力中央后盾,帮助中央镇慑地方,所以中央和北疆的关系直接关系到了大秦能否完成统一大业,能否在统一程的最后阶段牢牢掌控局势。

但今天它在中枢中的话语权突然大了,份量也无限制扩大,因为它主掌直的修筑,而直的修筑直接关系到了秦王政和武烈侯、中央和北疆、咸和太傅府的权力博弈,所以咸各方势力都要去抢夺这个位置,谁抢到了,谁就能在未来的权力和财富的再分中赢得更多。

秦王政想到了武烈侯的江南之行。武烈侯到江南是为了江南的控制权,而武烈侯掌控江南是为灭楚布局。在这个布局中,陈禄的存在无关要,但武烈侯还是借老秦人之手把他“赶”了江南。

郑国心中暗喜,知秦王政注意到了陈禄,这是个好

郑国在商讨中提到陈禄,呈述陈禄在江南的功绩,委婉地向秦王政举荐自己的这位弟,并没有引起秦王政的不快,相反,他对此非常兴趣,他隐约察觉到,陈禄这个人或许可以帮助咸解决当前的危机。

老秦人获得这一位置的难度太大,于是老秦人就在暗中推波助澜,有意把搅混了,以便从中谋利。最终不谁拿到这一位置,都必须拿足够的利益来换老秦人的支持,老秦人稳赚不赔,不过从未来发,老秦人还是希望武烈侯控制这一位置,这可以激化中央和北疆的矛盾,有助于老秦人控制更多的地方势力,最终实现功臣的分封。

共同商讨。

要控制北疆就必须控制直修筑,就必须控制司空这一中枢要职,因此楚系和关东系都想获得这一位置,谁能获得这一位置,谁就能在咸获得更大的话语权。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