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短)域名:xiguashuwu.com
第381章 世袭
第381章世袭
北方形势的稳固靠什么?就是靠二十万镇戍军的武力。
这二十万镇戍军是北疆防御的基础,这个基础不能有丝毫损毁,这是底线,这个底线不能逾越,否则北疆防御将陷入岌岌可危之境,北方局势随时都有可能崩溃。
边疆镇戍是常态,二十万镇戍军如果全bu改为常备军,由职业军人承担戍守之责,中央财赋承担不起,所以从实际情况chu发,边疆镇戍还是采用lun换更戍制度。
lun换更戍制度其实就是征发兵役,适龄男子定期到军队服兵役,以确保军队的基本数量和战斗力。适龄男子在服兵役期间,大bu分开支用度都要自掏腰包,无论贵族还是普通国人,一视同仁,这就大大减轻了中央财赋的支chu。中土诸侯国包括大秦在边疆镇戍上一直都是采用这zhong制度,而常备军的数量之所以严格控制,说到底就是养不起。
武烈侯在农闲时征发边郡壮勇进行训练,其目的就是为了重新实施这一镇戍制度。
自己守自己的家园,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北方边郡人口有限,不可能长期维持二十万镇戍军的数量。过度征发兵役是在战争状态下,不打仗的时候如果过度征发兵役损害的不仅仅是国民利益,也损害了自shen国力,所以一**队的数量和一国人口的总量始终要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比例上,超过这个比例必然损害国力。
现在是非常时期,只能采用非常手段,北方边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肯定要过度征发兵役。等到统一了,中土稳定了,可征发兵役的对象大大增加,比如中原人也要定期到北疆服兵役,那么这一问题才能得以解决。
武烈侯为了北疆镇戍可谓殚jing1竭虑,把北方边郡所有潜力都给“压榨”chu来了,从转徙人口、垦荒屯田、构建防御ti系到今天的全民军训,能想chu来的办法都用上了,但秦王政和中枢为了ma上发动第二次中原决战,为了尽快完成中土的统一大业,竟然不顾北疆安危,试图从北疆“压榨”二十万军队南下,这不是“竭泽而渔”的短视之举,而是成心要打击武烈侯。
武烈侯断然拒绝。他在信中详细呈述了北方局势和边疆镇戍的困难。如果调二十万主力南下,北疆防御怎么办?北方民风cu悍,诸zhongbu落更是桀骜不驯,现在之所以能镇制他们,完全靠武力,假如主力南下,让这些人承担镇戍之责,后果可想而知。反之,如果要征发二十万边民南下作战,谁来保证他们对大秦的忠诚?谁敢保证他们会遵从号令?当年李牧之所以能够带着代北军南下河北作战,是因为李牧在代北有着崇高的威望,但现在谁在代北有崇高的威望?谁敢保证可以如臂指使地指挥他们?
武烈侯的态度在咸yang的预料之中,这也是秦王政去信征询的原因,就是想探探武烈侯的底,看看武烈侯有没有讨价还价的意思。
从武烈侯的回复来看,武烈侯有讨价还价的意思。
=
过去一年里武烈侯在北疆的所作所为明显就是增qiang自shen实力,实力增qiang了并不代表武烈侯就能直接与咸yang抗衡,相反,他在北疆的实力越qiang,越是受制于咸yang,原因很简单,北疆太过贫瘠,无论是军队建设还是改善民生,都需要咸yang给予长期的全方位的支持,否则就会chu现另外一zhong情况,那就是武力越qiang对北疆的“压榨”就越严重,最终因为经济上的“坍塌”而导致武力的崩溃。
武烈侯向来喜huan行险一搏,常常都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现在他在北疆的zuo法看上去对咸yang的威胁非常大,事实上他把自己放在了绝境之中。他所要构建的那个庞大的北疆防御ti系,包括“直dao”建设,完全依赖于咸yang的支持,只要咸yang釜底chou薪,他就完了。
从蒙恬写给秦王政的书信里也可以证明中枢的猜测。武烈侯早就预料到中原决战要败,所以他在击败匈nu稳固了北疆防线后,ma上就开始构建北疆防御ti系,其目的就是要在主力大军南下中原作战的时候,可以确保北疆的安全。
武烈侯的条件是什么?一目了然啊。他现在在北疆站稳了脚跟,武力是足够qiang大了,但武力必须建立在更为qiang大的政治实力上才能发挥其威力,武烈侯急需寻找一个契机扩张自己的政治实力。
武烈侯的政治实力不够qiang大吗?当然不够qiang大,他不过是朝堂上的一gu势力而已,虽然他有两大盟友,但老秦人的主要影响力始终局限在军队,而熊氏外戚在昌平君熊启、魏起等人全面隐退之后,实力再遭重创,楚系迅速分裂,以ba蜀隗氏外戚为首的新楚系正在成为秦王政手里最qiang大的政治势力。
更严重的是,随着熊氏外戚的衰落,同样与公子扶苏有着血缘关系的隗氏外戚必将在王统之争中成为主导力量,秦王政和公子扶苏这两代君王势必都要大力扶植隗氏外戚,以此来对抗武烈侯。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