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374章尘归尘土归土(3/3)

,今日的中原战场等同于当年的河北战场,今日的博弈双方由秦王政和熊氏外戚转变为秦王政和武烈侯公子宝鼎,而博弈的目标没有变化,依旧是大秦朝政的控制权,大秦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权。

如果历史重演,公子扶苏在东南战场上按兵不动,那么蒙武在中原战场上极有可能打败仗。这一仗打败了,责任要归咎于公子扶苏,最终将演变为父子相残,而陪葬者就是熊氏外戚。

杀人者必被人所杀,因果循环,熊氏外戚可谓报应,而秦王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隐忍多年,今日总算找到了报仇雪恨的机会,又岂肯错过?熊氏外戚诛杀其政治对手,秦王政可以忍受,但熊氏外戚设计陷害他的母亲,侮辱和践踏他母子两人,陷他于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地,却是忍无可忍。

如果没有深仇大恨,秦王政在华阳太后死后,为何要严厉打击熊氏?为何非要置熊氏于死地?以熊氏在大秦的实力,即便离开中枢,也足以影响朝政,耐心蛰伏一段时间完全可以找到机会卷土重来,再说统一大势已经明朗,楚国已经岌岌可危,熊氏为何还要谋反?熊启为何还要叛逃楚国,甚至还做了楚国最后一任大王?

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原因,秦王政为什么至死不立储?在他病重的时候,让扶苏回京代理国事,却不给他一个储君之位,到底是为什么?难道他不知道自己随时会死,大秦随时会陷入血腥的王统之争吗?他到底因为什么对身体里流淌着熊氏血液的扶苏始终耿耿于怀,就是不愿意立他为储?

仔细推敲屯留兵变和嫪毐之乱背后所隐藏的秘密,不难现秦王政和熊氏外戚之间所结下的生死仇怨。假如历史当真如此推测,那么这种仇怨的确不是杀戮就可以了结的,它对秦王政的伤害太大了,以致于他虽然中意扶苏,却至死都不愿意把国祚交给他。

这就像项羽一把火烧掉咸阳一样,当年武安君水淹鄢城,血屠郢都,火烧楚国宗庙,这种仇恨深入到楚人的血液和骨髓里,所以当项羽杀到咸阳后,他有一百个理由屠杀秦人,火烧秦都。同样的道理,但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后,关东六国之人埋藏在心里的仇恨彻底爆,这种仇恨不仅仅是亡国之恨,而是在几百年的战争中由一代代人积累下来的仇恨,这种仇恨一旦爆,其威力足以摧毁大秦,摧毁整个中土,直到尘归尘、土归土,一切推到重来。



这些秘密章邯必须说出来,不说清楚不足以让公子扶苏认识到当前危机的严重性。

章邯现在的身份很特殊,也很尴尬。他深爱自己的妻子,熊氏也接纳了他。熊氏既然接纳了他,以武烈侯对章邯的推崇,熊启当然对他寄以厚望,有些事情必须要告诉他,让他在关键时刻能够做出正确的有利于熊氏的决策。

熊氏如果在这场风暴中被摧毁,章邯的前途基本上就完了,更严重的是,公子扶苏绝无可能成为大秦储君。公子扶苏的前途没有了,楚系力量分崩离析,最大的嬴家是巴蜀人,是秦王政,而最大的输家就是武烈侯。武烈侯的左膀右臂就是老秦人和楚系熊氏,一旦武烈侯断了一臂,武烈侯拿什么抗衡咸阳?武烈侯失去了权势,那么对所有追随武烈侯的人来说都是一场不可承受之灾难。

华阳老太后的布局到今天终于显露出了它的真面目,熊氏外戚在其死后对武烈侯的全力支持终于把武烈侯推到了足以抗衡咸阳的最高位置,同时也把熊氏外戚的生死存亡和武烈侯的利益紧紧联系到了一起,两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谁也离不开谁了。

公子扶苏陷入极度的震骇。

这些过去、现在和将来一直都在殊死搏杀的人全部是自己的亲人,虽然公子扶苏知道斗争是存在的并且残忍而血腥,但今天当章邯揭开了这层迷雾,让公子扶苏看到血淋淋的事实时,他无法接受,他的心被深深刺痛了,痛得他想死,想离开这个可怕的人吃人的世界。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