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武烈侯为什么要执意先打楚国?现在王翦为什么要建议以主力先打楚国?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让熊氏外戚趁此机会获取功勋。
秦王政要分裂楚系,要利用蜀人控制楚系力量,这个布局很早就开始了,之所以迟迟没有完成,就是因为秦王政彻底打倒熊氏外戚的谋划被武烈侯和老秦人所阻扰,
蜀人始终没有完全控制楚系力量,公
扶苏也因此迟迟未能问鼎储君。现在这个僵局被武烈侯的一系列谋划所打破,不
意外的话,公
扶苏基本上就是大秦储君的唯一人选了,所以
蜀人和投奔
蜀人的楚系力量也
了选择,果断支持秦王政,与熊氏外戚彻底决裂。
其次,熊氏外戚建功了,就算暂时没有机会卷土重来,但它与武烈侯的联盟更牢固了,加上公扶苏
了储君,其对咸
的抗衡能力大大增
。抗衡能力增
了,前景预期更好了,他们就能重新控制楚系力量,到那时
蜀人就会失去对楚系力量的掌控,秦王政分裂楚系的谋划
前年在公的振臂一呼下,荆宛和江南两地军队联手开辟东南战场,迅速缓解了中原危机,熊氏就此挽救了自己的颓败之势。正因为他们及时挽救了自己,这一次他们才有机会参加中原决战,而正因为他们参加中原决战,要联合江南军队再一次开辟东南战场,他们才有机会反击咸
。东南战场的攻击直接决定了秦军能否拖住楚军,如果拖不住,那齐楚两军就可以夹击中原战场上的秦军,秦军的胜算微乎其微。
他们只有与熊氏外戚彻底决裂,才能确保公扶苏问鼎储君,由此才能确保楚系的利益。谁能保证公
扶苏问鼎储君?当然是秦王政。公
扶苏如何才能保证自己成为储君?当然是追随秦王政的脚步,也就是在治国理念上要继承秦王政中央集权的理想。所以,
蜀人及其背后的楚系力量毫无疑问要选择支持秦王政,支持秦王政的中央集权的治国策略。
武烈侯和东南熊氏的联盟在公扶苏没有问鼎储君之前肯定是牢不可破。秦王政肯定要打击熊氏外戚,特别是在确立了公
扶苏的储君地位后,这个打击力度还要增大。隗状等
蜀人和
分楚系力量果断支持秦王政,原因就在如此。
大家都想到了西南策略。如果没有武烈侯的西南策略,就没有百万人转徙江南的奇迹。正是因为这个奇迹,秦国渡过大江,拿下了整个江南地区,对楚国的大后方造成了威胁,让楚国陷
腹背受敌的窘境。但这仅仅是表面,现在再回
看看这个策略,不难发现其中所蕴
的
层次的东西。此策让武烈侯和熊氏的联盟更为牢固,这个牢固的联盟在关键时刻推动了封国制的实施,现在,它又直接控制了中原决战的胜负。
试想一下,假如熊氏外戚在统一程的最后阶段立下大功,咸
还有什么理由继续遏制和打击熊氏?退一步说,就算秦王政继续遏制熊氏,那么公
扶苏继承大统之后呢?以熊氏的功勋,公
扶苏可以帮助熊氏外戚迅速东山再起。
众皆沉默。
熊氏外戚已经从中枢退到了地方,实力和影响力都降到了最低,他们东山再起的唯一希望就是公扶苏继承大统。为此,他们结盟武烈侯对抗咸
,让
蜀人代替他们掌控除荆宛以外的所有楚系力量,包括他们留在朝堂上的楚系势力,不遗余力地帮助公
扶苏问鼎储君。
腾的手中,但实际上是控制在武烈侯的手中,控制在盖聂和十八方镇的赵人手中,控制在以庄翼、南山为首的江南楚人手中。所以说,如果东南战场的胜负决定了中原决战的胜负,那么决战的胜负事实上就控制在宝鼎所在的利益集团手中。
目前熊氏的这一目的基本实现,但随着形势的变化,随着秦王政积极推行中央集权,秦王政打击熊氏外戚的决心不减反增。假如秦王政彻底打倒了熊氏,武烈侯就失去了一大助力,再加上蜀人及其所控制的楚系力量倒向秦王政,双方实力对比发生变化,秦王政有绝对的把握遏制武烈侯,控制朝政,主导国策变革的方向。
蒙武这句话就是在提醒秦王政和中枢,如果不照武烈侯和王翦的策略打,那么东南战场就充满变数,无论是荆宛的熊氏,还是江南的楚人和十八方镇的赵人,都有可能在关键时刻下黑手,在中原战场的背后狠狠
上一刀,让中原决战以失败而告终。
当然,武烈侯没有未卜先知的本事,他的谋划不会考虑得如此长远,但现在此策的威力充分发挥了,它让咸十分被动。
熊氏当然不会束手就缚,昌平君、昌文君至此才真正认识到老太后当年布局的明,所以他们放低了姿态,
跟随武烈侯。
中原决战如果打败了,可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失败,而是秦王政和中枢在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其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