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366章兵制变革的背后(2/3)

再看北方战场。匈人为什么急于攻占代北?很明显,匈人想乘着中土诸侯争霸,中土大之际,杀中土掳掠财富,以便帮助自己完成最后的统一。

“咸太被动了,而要扭转这被动局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行中原决战,吞灭秦楚韩魏,完成中土的统一。中土统一了,中原危机不存在了,武烈侯还拿什么胁迫咸?”

扶苏踌躇良久,说“叔父,你与父王有十年之约,中原决战迟早都要打。迟打不如早打,时间拖得越久,对我们越不利。”

此事牵扯到秦王政和武烈侯之间的博弈,秦王政的剑已经刺向武烈侯,武烈侯必然要还击,此刻即便是王翦,也不敢轻易拿什么建议。

在钱粮上控制北方战场,制约武烈侯,而武烈侯则利用中原危机反制咸。现在武烈侯正在想方设法让北方战场实现粮自给,增加财赋,打算摆脱咸的制约,以便始终控制形势的发展,牢牢掌控国策变革的主导权,咸则想方设法从北方战场上调大军南下,试图尽快展开中原决战,完成中土的统一,继而掌控一切。

大帐内再度陷沉默。

朱英看看众人,目光停留在公扶苏的脸上“咸的目的只有一个,着武烈侯行中原决战。”

宝鼎叹了气,冲着赵了个手势。赵心领神会,把一副天下形势图铺在了案几上。还是那副画有三个血的形势图,只不过这幅地图是简版。

扶苏恍然大悟。中原决战打赢了,咸就此掌控国策变革的主导权;打输了,武烈侯失去一切。

中土统一,北



“武烈侯要主导国策变革的方向,必然要维持这局面,而咸当然要反击,所以咸开始讨论兵制变革,而讨论的重就是国防策略,这直接击中了武烈侯的要害。”

当然要防患于未然,要阻止武烈侯“以退为”要迫武烈侯更大的更实际意义的妥协。

“中原决战并没有我们想像的简单。”宝鼎说“姑且说我们一战而胜,我们攻占了临淄,攻占了寿,接下来呢?”

“从目前形势来说,武烈侯可以借助北方战局,借助中原危机,以武力胁主导国策变革。北方战局受制于财赋不足,短期内本没有扭转的可能,而中原危机随时会爆发。中原危机一爆发,咸就要指望北方战场上的军队去支援,如此武烈侯就有了胁的本钱,咸因此被武烈侯所掣肘,不得不一次次妥协。”

当初实施西南策略,开拓西南之地,就是为了防止秦军陷岭南苦战。如今南岭大渠尚未开凿完成,西南之地尚未开拓,对楚国尚未完成包围,大秦是否有必要急于行中原决战?

所谓兵制改革,所谓国防策略的争论,其实就是秦王政和武烈侯在争夺国策变革的主导权,争夺权力和财富的再分权。

朱英追随申君很多年,为申君谋划策,对这权力博弈看得比较透彻,所以他看到了咸讨论兵制改革的真正目的,而赵没有看来,他的政治经验和博弈平与朱英相比,还是有很大的距离。

朱英看看神忧郁的宝鼎,又看看面如止的王翦,想了片刻,说“武烈侯为了从本上扭转北方战局,实施了迁徙人和垦荒屯田之策,后来又提了修筑直之策。从这三策可以看来,武烈侯在北疆实行的主动防御策略,是要守外虚内。守外虚内就要在北疆屯驻大军,要主动击。武烈侯手握几十万大军,而且掌控战场指挥权,这对咸的威胁之大可想而知。”

人基本上统一了大漠,现在无论是打河西大月氏,还是遥远的东北打东胡,都是为了巩固大漠的统一而行的主动防御。假如匈人攻占了河西,又彻底征服了东胡,那么匈人在战略上就对中土形成了绝对优势,匈人可以调集几十万控弦骑士从东中西三个方向侵中土。

接下来就是渡江作战,杀到江东,杀到吴越之地。楚国贵族是不是就在吴越缴械投降了?六国逃亡贵族是不是就此放弃抵抗了?不是,他们会继续逃,逃到更加遥远的岭南负隅顽抗。秦军是不是尾随追击?如果不追击,江东、江南从此战火不断,所以肯定要追击,杀岭南。岭南地形复杂,路途遥远,秦军劳师远征,其困难之大,对国力的损耗之大可想而知。一旦秦军陷岭南战场,北方匈人再南下侵,形势就对大秦就十分不利了,必定难逃两线作战之窘境。

扶苏同样没有理解咸的意图,所以他不假思索地问“目的是什么?”

他也就可以以更大的武力去胁,主导国策的变革方向,从而为所属利益集团谋取更大的利益,比如土地私有化和贵族世袭,甚至最后演变为封国制的扩大化,功臣分封。这就是以退为之策啊。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