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365章守nei守外(2/3)

由此就牵扯到赋税制度的改革。

秦王政统一之后,当真不想与民休养?当真不知与民休养对一个王国的长治久安意味着什么?他难不知穷兵黩武将给中土带来可怕的后果?

宝鼎最终还是没有忍住心里的怒气,一掌拍到了案几上,他想骂,但不知骂谁好。

只有集中中土所有的力量才能拯救中土,这是当时唯一的办法。秦王政到了,但中土的生产力有限,中土当时的条件太差,秦王政掏空了中土的血,帝国在他死后终于轰然倾覆。

中央都集权了,在权力和财富的再分中挖去了最大的一块,我们吃什么喝什么?尤其赋税制度的改革,很明显就是要把财富集中于中央,那损失的不仅仅是普通国人,贵族们的利益同样受到吞噬,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事。

治理一个王国太难了,尤其在这个大变革时代,不是君王还是士卿,都看不到未来的路如何走,都是在黑暗中摸索,哪一个不是如履薄冰如临渊,战战兢兢的唯恐一失足成千古恨?



制度。常备军将士既然是职业军人,那郡县征兵制就不合适了,就要改为募兵制,征募壮勇为职业军人。两兵役制度并存,那么中土腹地郡县的国人所承担的兵役就大为减少。

屠睢带着五十万大军,分五路南下,难仅仅就是为了开疆拓土,仅仅就是为了满足秦王政的个人私?这显然经不起推敲,最好的解释也就是秦国为了集中力量对付匈人,为了避免陷两线作战的窘境,不得不采取的一战略。



宝鼎仔细看完中枢的书信后,心里异常窒闷,一无名怒火更是涌而

他想到过变革的艰难,想到过在权力和财富的再分中将有一番激烈博弈,但他没有想到的是,变革的最终承担者竟然是普通的国人,统治者们为了自的利益,最终在权力和财富的再分中,不但没有给予国人更多的利益,反而肆无忌惮地吞噬普通国人本来就少的可怜的利益。

扶苏从储君和未来帝王的立场思考这个变革方案,倒是理解中枢的想法,不过他现在在边陲,看到的是广袤而蛮荒的疆土,看到的是对中土财富垂涎三尺的北虏诸,他的想法也就完全不一样了。消极防御肯定是错误的,大秦必须积极防御,必须以攻代守,必须杀长城之外,赢得南北战争,否则中土本就没有安宁之日,安居乐业长治久安更是白日梦、痴心妄想。

其实,就算秦王政没有死,是不是就没有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的揭竿而起?就没有六国贵族的疯狂反抗?帝国已经被掏空了,国人的反抗是必然,只不过需要一个契机而已,这与谁在皇帝的位置上没有任何关系。

王翦也在沉思。王翦看到的不是普通国人在变革中的利益损失,而是国防策略的选择,他无法接受守内虚外的国防策略,更无法接受把一支庞大的中央军放在京畿。此策说白了就是为了中央集权,就是为了实现度的中央集权,但由此带来的恶果是中土在未来的南北战争中完全于被动。中央是集权了,但中土的危机也严重了,这不符合中土的利益,更不符合本利益集团的利益。

他知,但他没办法,在中土刚刚统一百废待兴的时候,在中土历尽数百年的战终于可以停下来气的时候,匈人从大漠蜂拥而下,他只能倾尽国力去北伐,只能去修长城,开直,一切都是为了中土的安危,都是想把这个襁褓中的帝国保存下来,救活过来,为此他要集权于中央,要控制军队,要把中土的财富集中到一起。

兵制改革在前,赋税改革在后,必须先把兵制改革的策略确立下来,然后就可以着手修改赋税制度了。

统一刚刚结束就大举南征,但统率却是屠睢、任嚣、赵陀这些人,那么王翦呢?王贲呢?蒙武呢?李信呢?这些功勋卓著的大将都在哪?秦王政为什么不让他们率军南征?秦王政为什么要放弃他们?为什么要弃置不用?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些人和秦王政政见不合,是秦王政在朝堂上的政治对手,秦王政不能用,也不敢用。五十万大军给这些人,一旦他们以武力胁

再看看当时老秦人和楚系贵族的没落。统一后分封甚嚣尘上,隗状、王绾和冯劫这些公卿大臣显然都支持分封功臣,但一旦分封了,贵族们各自忙于掠夺权力和财富,大秦哪来的力量去对抗匈人?南北战争还怎么打?所以秦王政非常果断,以雷霆手段把这些贵族统统赶了朝堂,赶了军队。

既然国人承担的兵役减少,那么国人就因此获利,既然国人因此获利,那么为什么不能让他们把获利分上缴王国,为王国养护军队的支

看看当时的南征。王翦率军渡江之后,是不是横扫江东?楚国和其他各国的贵族后裔是不是都战死在江东?如果他们都逃到了南岭的南方,联合百越人一起负隅顽抗,甚至不断反攻江东、江南,秦国怎么办?当然只有继续攻击。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