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364章序幕(2/3)

但到了那个时候,秦王政和宝鼎这对兄弟恐怕也要反目成仇了。秦王政的妥协是有限度的,他不可能无止尽的退让,封国制的实施目前有利于大秦控制新占疆土,有利于咸和宗室利益,所以秦王政可以妥协,但土地私有制和贵族世袭制违背了大秦基本国策,在咸看来是历史的倒退,不利于大秦的

宝鼎的承诺是否值得信任?宝鼎能不能实现他的承诺?这个问题很重要,从秦王政和咸的立场来说,绝不会再让王翦重掌军权,但从宝鼎的立场来说,他若想影响或者控制朝政,主导国策的变革,就必须与老秦人合作,牢牢掌控军队,始终利用武力来胁迫咸,而让王翦蛰伏几年后重新山,将成为其中之关键。这两者之间的博弈很激烈,宝鼎一旦落在下风,其承诺自然实现不了,而更严重的是,朝政假若因此给咸牢牢控制,对本利益集团中的各方势力是极其不利。

正是因为如此,公豹的一番话才打动了秦王政,迫使秦王政下定决心授予公宝鼎以军权,用他来代替王翦。

豹的那番话为什么能打动秦王政?

“武烈侯对未来几年的形势有何看法?”王翦不动声地问

封国制是个过渡政策,而确保其“过渡”的就是削藩,削藩要写律法,但基础国策都可以改,律法还不能改吗?假如王翦和功臣们以武力胁迫修改律法,把过渡政策改为永久政策,那封国制不但要延续下去,甚至还会扩大化。分封的对象一旦由宗室扩大到功臣,其后果不堪设想。

现在封国制已经成为国策变革的心,这不仅仅是因为咸在政治上的被动,也是统一程飞速发展的需要,所以封国制的实施已经不可阻挡,但无论是秦王政还是武烈侯,都给“封国制”这猛虎上了枷锁,那就是削藩。

王翦不甘心啦,他还想打仗,还想赢得更大的功勋,他要青史留名,更希望给自己孙后代留下一份丰厚的基业。

今天宝鼎给了王翦承诺,王翦自然要回报,于是阻碍政局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此清除。

“代北没有实力远征,未来几年依旧是防御,其主要目标是保证屯田的成功,解决代北的粮危机。”宝鼎说“燕南战场也是如此,未来几年同样没有实力远征辽西辽东。但北方战场不会就此安静下来,战斗不会停止,危机也不会缓解,主力大军本没办法中原作战。”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秦王政即便和武烈侯翻脸,和老秦人反目成仇,也要把王翦“拿下”也要断绝王翦成为第二个武安君的一切可能。

因为关系到自己的切利益,王翦的选择异常艰难。



王翦陷沉思。

王翦听到这里里掠过一丝疑惑。从大秦财力上来说,未来几年的确不行中原决战的能力,但大秦不敢决战,不代表齐楚韩魏就被动等待,他们可以合纵攻击,乘着大秦无力决战的时候发动反击,把大秦赶中原。中原战局岌岌可危,咸当然要从北方战场调援兵,宝鼎这番话并没有说服力。

如果相信宝鼎,王翦就可以趁此机会迫咸更大的让步,反之,王翦就要给自己留下退路,以免将来宝鼎失败,本利益集团遭受重挫,王氏因此受到连累而有死族灭之祸。

前车之鉴啊。当初昭襄王为什么杀武安君白起?不杀就要变革国策,变革国策就会动摇大秦基,不杀也得杀。

所以,咸要修改兵制,但兵制能否修改,取决于咸对军队的控制,而要控制军队首先就要控制军中统率,而要控制军中统率,首先就要让更多的将领分享功勋,不能让一分将领连续不断地拿功勋。功勋越多,威望越大,其权力和财富也就越显赫,追随的人也就越多,如此周而复始,于是就现了像武安君白起,像蒙骜,像王翦这样足以抗衡咸的大权贵。

为此,秦王政要扼制和削弱这些功勋显赫的将军们,王翦、杨端和、羌廆这些人该回家的回家,该换位置的换位置,让年轻一些的功勋不足的将领们取代他们的位置,比如武烈侯公宝鼎、王贲、辛胜、蒙恬、李信、章邯等人,这样就可以确保不会现武安君白起式的人,不会重蹈覆辙以致于损害统一大业。

“中原战场危机四伏,齐楚韩魏会随时合纵攻击,所以今年是个关键。”宝鼎继续说“今年的关键就是河北,只要河北加快恢复农耕的速度,加快重建的速度,那么等到明年,河北就可以从兵力上和财力上给中原以有力支援。”

王翦听明白了,宝鼎还是那老办法,以中原危局胁迫咸在国策变革上让步。中原何时决战,北方战场上的主力大军何时南下,取决于咸在国策变革上的推速度,只要咸的国策变革取得了实质展,中原决战就将开始。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