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已经不言自明。
=
历史上任嚣、赵陀手握五十万南征大军,在大秦摇摇坠之际,不但不予救援,反而断绝五岭要隘,割据自立,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
。
大秦的上将军基本上成了一摆设,这让王翦非常愤怒,但他把愤怒埋在心里,一笑置之。
秦王政面临两难选择,是相信武烈侯公宝鼎的忠诚,让他乘机控制军权,还是继续让王翦、蒙武、杨端和、司
尚、羌廆这些功臣们掌控军队?在宗室和功臣之间,应该相信谁?谁对自己最忠诚?
秦王政和宝鼎这对兄弟之间的信任非常有限,这一次是秦王政向宝鼎妥协了,再加上北方战局困难重重,秦王政授予宝鼎军权也在情理之中,但假如宝鼎迟迟扭转不了北方战场的被动局面,以致于中原大战再起,责任就是宝鼎的,宝鼎要为此付代价
这命令名义上并没有剥夺王翦的权力,但宝鼎被免除护军中尉一职,以太傅领代北、河北和燕三地军政大权,成为三地最
军政官长,凌驾于上将军王翦之上,实际上就是剥夺了王翦的军权。
秦王政沉不语。这些中土贤才虽然声名显赫,但遵循的生存法则都是“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在这些“大贤”的心里,只有利益,没有忠诚。
王翦非常兴,这
命令足以让他拿回被宝鼎夺走的权力。
公豹笑着问
“当年中土有齐国的孟尝君,有赵国的平原君,有魏国的信陵君,都是一代人杰,他们可曾背叛自己的国,背叛自己的君王?”
宝鼎名义上负责代北、河北和燕三地的军政大权,但实际上他还是像过去一样,行使的还是护军中尉的协调之权,只不过因为他是大秦一等封君,又功勋显赫,实力大,威望,所以他的权力才有所膨胀,有时候名义上是“协调”实际上就是“直接指挥”
秦王政请来驷车庶长公豹,征询他的意见。
要控制遥远的新近占据的疆土,就必须重兵镇戍,但为了防止镇戍疆土的功臣们拥兵自重割据自立,那就要派一个君王绝对信任的人去这些地方掌控军政大权,于是同姓分封制就应运而生。然而,这依旧不够,因为王们太年轻,功勋不足,实力和威信也不足,他们要么被封国里的功臣们所架空,要么被他们所诱-惑违法
纪甚至与中央对抗。这时候,中央的实力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央对军队的绝对控制将成为王国稳定的基础。
秦王政摇。这些显赫宗室虽然与自己的君王有各
各样的矛盾,甚至有冲突,但他们从不背叛自己的国,背叛自己的君王,因为那王国就是他们自己家的,那君王都是他们的亲人。
秦王政已经打算在“分封”上妥协,因为无论是代北还是江南,距离咸都太遥远了,如果将来秦军抵达辽东,开辟西南,那距离就更远了,指望功臣们领郡县以治理,谁敢保证他们对中央的忠诚?公
宝鼎在这件事上的
持是有
理的,也是实事求是的,但由此带来的矛盾也是
重而激烈的,所以对军队的控制是重中之重。
这命令写得很清楚,上将军王翦是代北、河北两地大军的统率,拥有统兵权和战场指挥权,他全权负责攻打燕国。
公豹又问“当年中土有吴起、有乐毅、有苏秦,有公孙衍,有张仪,有甘茂,有范睢,都是才智
众之辈,他们可曾背叛自己的国,背叛自己的君王?”
不分封呢?不分封其实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统一大业是功臣们血
汗打
来的,将来还要指望他们统率军队镇戍遥远的边疆,戍卫中土的安全,拱卫大秦的国祚,假如君主把统一后的权力和财富尽数收
中,而不给予功臣们足够的封赏,那事实上就是又要
儿跑,又要
儿不吃草,可想而知会发生什么。
。分封宗室不分封功臣,说白了就是一碗端不平,在权力和财富的再分
中严重倾向于宗室,这必然会引起功臣的不满,而这
不满会导致一系列后果。
现在秦王政下令免去宝鼎的护军中尉一职,让宝鼎以太傅领三地军政大权,那太傅就是实职了。太傅等同三公,其级别在上将军之上,王翦就要听他的指挥,也就是说,这一次宝鼎总算实际掌控了军权,是代北、河北和燕三地的最军政官长。
秦王政再下令,免去公宝鼎护军中尉一职,公
宝鼎以太傅领代北、河北、燕三地军政大权,三地军政官长皆受其节制,听起号令。
然而,仅仅数日之后,秦王政的第二命令到了。
宝鼎和王翦先是接到了秦王政的第一命令。
护军中尉是一等武官职,但职权是协调各军统率。宝鼎的实职就护军中尉,而太傅是虚职,虽然说秦王政授予他这个太傅的职责是主持国策变革,但他人不在中枢,如何主持国策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