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的目的是为了大秦集中力量吞并燕国。燕国一灭,代北局势大变,秦军主力不再有被敌人东西夹击之危,随即可以全力攻击匈奴。匈奴一旦退到阴山以北,则北疆稳定。北疆稳固了,秦军主力随即可以转入中原作战,以血洗前耻,重夺中原。
这样一个策略显然能被咸阳所接受,但前提是,宝鼎必须能在两个月内稳定中原,否则河北的秋收就得不到保障。没有足够的粮食,王翦拿什么去打燕国?
“河北连遭大灾,即便秋收不错,产量也一时难以恢复,粮食依旧还是无法保证大军的需要。”
王翦没有直接否决。
“若要打燕国,上将军需要多少军队?”宝鼎问道。
“如果两路夹击,十万足矣。”王翦说道“但以我的估计,深秋之后匈奴人肯定要发动更为猛烈的攻击,代北未必能抽出军队与我夹击燕国。”
宝鼎摇头“如果我在两个月内稳定了中原,然后把这个消息传给匈奴人,匈奴人是否还敢与我决战?”
“我攻打燕国,这个消息传到中原,中原局势是否还能保持稳定?”王翦反问道。
宝鼎笑笑“人算不如天算,先不要考虑太多。只待中原稳定,就请上将军准备攻打燕国。”
=
宝鼎仅仅在邯郸停留了一夜,第二天清晨便飞速南下中原。
公子扶苏、蒙武、隗藏、王昕、公子庄等人赶到白马津相迎。
宝鼎与他们一一寒暄之后,笑着问道“你们都跑来接我,前线怎么办?就不怕将士们以为你们跑了,开城投降?”
众皆大笑。
中原人都在盼望武烈侯的到来,这倒不是把武烈侯奉若神明,而是武烈侯手上掌控着秦军主力,假如他看到中原岌岌可危,实在守不住了,毅然改变策略,愿意弃代北而守中原,这样咸阳就能把秦军主力全部调到中原,如此中原可保,大家的利益也就保住了。退一步说,就算武烈侯坚持放弃中原,那他的到来等于承担了丢失中原的主要责任,也能替大家“分忧解难”
总之,武烈侯就是中原人的“救命稻草”只要他来了,大家肩上的千斤重担卸下一半了,当然心情大好。
这其中最高兴的就是蒙武。假如蒙氏丢掉了中原,其权势必定一落千丈。蒙氏正是看到了其中的危机,所以才主动向武烈侯妥协。武烈侯接受了蒙氏的妥协,关键时刻火速赶到中原就是证明。
其实武烈侯完全可以拖一拖,让中原形势更为恶劣,以此来逼迫咸阳责罚蒙氏,然后以老秦人代之,这样武烈侯就可以重创蒙氏了。
“武烈侯请宽心,十天前,中原将士就知道武烈侯正在飞赴中原,士气顿时高涨。”王昕笑着说道“现在就算我们真的跑了,将士们也会浴血奋战,等待武烈侯的到来。”
“前线战事已经停了下来。”蒙武接着说道“敌军听说武烈侯飞赴中原,纷纷后撤。齐人和魏人已经撤到大梁城六十里外。楚人和韩人也撤离了新郑。”
中原人很聪明,早早把武烈侯重返中原的消息传了出去。现在武烈侯的威慑力太大,他手上有几十万秦军主力,他的到来是否意味着秦军放弃了代北,转而全力逐鹿中原?齐楚两国在形势不明的情况下,当然暂停攻击,蓄势以待。
咸阳为什么一定要武烈侯重返中原?中原人为什么盼着武烈侯来?就是因为唯有武烈侯才有这样的威慑力。他是大秦第一权贵,实力强大,他不需要带军队,一人一剑就足以抵十万大军,就能让齐楚两国不得不调整策略、权衡得失。
宝鼎听到这个消息,高悬的心马上松弛下来。
这是好消息,这是齐楚两军送来的一个讯息,他们愿意谈判,愿意议和,关键是议和的条件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