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349章临危受命(2/3)

如何扭转当前局势?

虽然武烈侯拿了代北策略,在代北垦荒屯田,试图以军屯和民屯来实现代北粮自给,从而减少咸的财赋支,但同时这也是代北试图摆脱过度依赖咸的一个策略,一旦代北实力大了,大到足以“自立”了,咸对代北还有多大的控制力?

此次公的所作所为可谓“胆大”但无疑这不是公的“所为”而是武安侯公腾的决断,而公腾之所以能说服昌平君熊启,说服魏起和甘罗这两位东南大员,其背后肯定有武烈侯的影。几乎可以断定,这一切都是自武烈侯的谋划。

由此引一个关键的问题。咸用什么办法才能牢牢控制代北?分封王,以王领封国,实施中央领导下的郡县和封国并存制,也就是郡国制度。舍此以外,还有其他途径吗?没有了。代北太过遥远,中央若想实际控制代北,郡县制显然难以实现这一目的,而分封功臣又容易导致割据自立,唯有建封国,分封王以领之,依靠血缘和宗法来维持中央对遥远边镇的实际控制,才是现实的也是可行的最佳过渡之策。

这是王镇地方的优,但弊端也非常明显,假如王图谋不轨,甚至谋叛,那优就变成了致命的弊端。

武烈侯对局势的预测和把握已经到了化、神鬼莫测的地步,而从他在河北、代北的一系列决果敢的动作中,从突然间拿

中土形势瞬息万变,咸手忙脚,代北、河北、中原和东南局势的急剧变化更是让秦王政和中枢目不暇接,穷于应对。

统一大势明朗了,中土诸侯国为了生存不得不绝地反击,统一程因此受阻。重重危机下蕴了中土统一的契机,大秦只要把握住这个契机,只要过这个难关,狂风暴雨之后必将是丽彩虹。

代北不能放弃。在这一上,秦王政和宝鼎的观奇地一致。虽然朝堂上放弃代北的呼声非常烈,不少中枢大臣也赞同这一策略,但既然秦王政绝不让步,武烈侯又亲自坐镇代北,把代北的生死存亡和他个人的生死存亡捆绑到一起,谁还敢冒着死族灭的危险去得罪秦王政和武烈侯这对兄弟?

发动了攻击。

同样的告诫早在武烈侯第一次回到咸的时候,早在他离京之前,就已经在不同场合,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阐述过,归结底一句话,治理一个诸侯国和治理一个疆域万里的庞大帝国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从君王到士卿臣僚,必须从思想上好准备,从国策上好调整,整个王国必须随着统一程不断地行自我调节,以便与统一程相适应,继而控制和推王国的速发展。

能否像江南一样迅速对楚国局势的变化反应,拿正确的对策?显然不到,虽然驿站的传递速度已经非常快了,但面对今日瞬息万变的战场局势,咸再想控制全局,靠中枢来指挥数千里之外的战场,本就是一个笑话。度的中央集权有它严重的弊端,而这就是其中之一。

腾和盖聂率军直杀九江重镇彭泽。

这时候,武烈侯的奏章到了。在这份奏章中,武烈侯以太傅和护军中尉的名义,以中枢大员的名义,严正告诫秦王政和中枢,必须改变固有的思路,必须在大一统的前提上全盘考虑中土形势,继而拿与大一统相适应的策略,确保大秦能够在艰难的统一程中稳步前

江南就是最好的例,而今日江南公的所作所为正好为封国制的利弊了一个诠释。

但无论是秦王政还是中枢,都没有重视宝鼎的这些告诫,依旧用固有的思路和国策驾驭着大秦这驾车飞驰在统一程上,结果今天他们终于“撞”到了石上,破血

代北绝不放弃的后果就是把大秦拖一个看不到未来的可怕渊。戍守代北就要与匈人长期厮杀,咸为此要源源不断地提供财赋支持,这是一个无底

秦王政和中枢一筹莫展。



江南邻近楚国,对楚国的局势密切关注,当楚国局势的变化对秦国不利的时候,江南在第一时间了反应。公非常果断,断然中止实施西南策略,与东南联手攻击楚国,导致楚国陷两线作战的窘急,给了中原以有力支援。

但是,秦王政和中枢大臣们都没有看到扭转危局的契机,相反,他们都有一烈的危机,中枢即将失去对地方控制的危机

但假如江南没有王,没有公的临机决断,秦国能否在最短时间内开辟东南战场?也是不可能。除了王,谁敢擅自这样大的决策?王镇地方,虽然只是名义上主掌地方军政大权,但到了关键时刻,王份和地位就会转化为实际权利,地方军政官长在危机面前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遵从有王份的最官长的命令。

、熊启和魏起率领东南军队和师沿大江而下,直杀楚国长江要隘夏浦。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