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253章因势利导(2/3)

现在武烈侯奏请咸扩建常备军,修改常备军编制,取消了二五百主这一级,如此一军就有了十个正副都尉,十军就是一百个正副都尉。以大秦的军力,目前倾尽国力大概可以动五十万左右的军队,满打满算也就五十多个都尉。但常备军一扩建,编制一改,仅中原十万大军就有一百个都尉,这对大秦官僚来说意味着什么?升官加爵的机会啊,到哪找这样好的机会?错过这个机会,再想升官加爵就要靠实打实的战绩了。

中原建十万常备军,这在大秦历史上是首次,所有各方势力对军中将率的位置争抢得十分厉害,大家都想在未来的统一大战中分得战绩,而战绩意味着权力和财富,因此任何人都不想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其实熊庸只猜对了一半,还有一半的原因是宝鼎担心秦王政在老太后过世后以雷霆手段控制地方郡县,把南和南郡抢去了。楚系一旦失去对自己基之地的控制,接下来不但楚系地方官员会遭到打击,宝鼎也将陷很大的被动。他在南和南郡投了大量的人力力和财力,假如秦王政把这个两个郡县的控制权抢去了,蓼园的损失之大可想而知。

熊氏虽然在为老太后辞世之后的政局准备,但熊氏盲目自大,自视甚,除了有限的几个人对未来局势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外,很多熊氏弟至今还没有任何危机,甚至还有人抱怨老太后,认为她在死之前应该多拉一些熊氏弟上位,而不是一味忍让妥协以至于让咸压制熊氏弟。

熊庸迟疑不语。他在南军里是军侯,到了南郡尉,这已经升了一大级。这次在中原战场上立下大功,爵升左庶长,照这个爵位,可以任军中的都尉或者裨将。都尉和裨将都是统军将率,但以爵分级,爵的裨将甚至可以任军队副统率。

中原常备军十万,置左右前后中五军。每大军设正副统率。大军下辖左右两军,左右正副裨将为统率。每军下辖五,每辖五曲。每设正副都尉,每曲设正副军侯。

原因,但熊庸估猜到宝鼎是为了自己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得到楚系的认可。

都尉是级武官职的最低一等,爵位一般是九等五大夫爵或者十等左庶长爵。在大秦军队的原编制里,都尉一般统领一万大军左右,所以军中武将能到都尉一级那就相当不错了,一般回到地方上至少也是个郡尉。

熊庸不知武烈侯这句话的意思,不敢接。这句话接好了,楚系可能在新军里就多了一个级将率。

不过这是建军队,而且还是职业军队,常备军的前提必须是锐,是在战场上打过仗过血的人。对武将的要求就更了,必须要有一定的功勋积累,否则连选的资格都没有。这个条件非常有利于那些长期遭到压制的中下级武官,而那些文官却只能睁睁地看着机会肩而过了。不过他们也不是没有升官加爵的机会。大秦拿下中原,建三个郡,需要大量官员,这些官员就是从咸和各地临时征调和提的。所以说,只要秦军在统一战场上不断取得胜利,不断开辟新郡县,那么无论是武将还

这次兵制变革上至国防策略下至军队编制,都有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常备军的扩建和常备军军队编制的变革,更是让武将们欣喜若狂。不要写新军一个将率的位置,即便是军侯,现在的爵位也达八级公乘爵,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职业军人和兼职军人的待遇果然有天壤之别。

“你想在中原新军里任何职?”宝鼎转移了话题。

熊庸是熊氏直系弟,理可以获得一个统军将率的位置,但楚系好不容易有这么一个扩大军中势力的机会,当然想旧能多抢一个位置。熊庸现在是南郡尉,如果武烈侯要把他放军队,这个名额理所当然由武烈侯解决,楚系因此可以多占一个重要位置。

在老太后没有辞世之前,把昌文君熊炽请到南,利用他的楚系力量一步巩固南和南郡,然后再由他与宝鼎在中原遥相呼应,那秦王政再想下手就颇为困难了。地方上有像昌文君这样的显贵在背后控地方局面,地方上的楚系官员肯定会抱成一团,不至于因为老太后的辞世而惊慌失措,任由咸摧枯拉朽乘虚而

熊庸觉得宝鼎过于小心了,正想辨驳两句,忽然想起秦王政那双凌厉的睛和那令人畏惧的霸气,心中暗自惊凛,武烈侯是不是同样畏惧大王?否则何至于一直对大王警惕万分?

“不是试试看,而是要尽最大的努力。”宝鼎加重了语气“我们的时间不多了。太后随时可能离开人世,我们必须加快布局的速度,否则后果难料。”

“我试试看吧。”熊庸对自己父亲当年的寡情薄义始终耿耿于怀,他不想与这位父亲有过多接,所以勉为其难地敷衍了一句。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