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226章chu发(2/3)

“以护军府名义急书蒙武、王贲两位将军,我已向韩国发动攻击,请两位将军照约定,火速向韩魏边境推攻击态势,以掩护我军颍、汝一线,直杀韩国都城。”

宝鼎转目望向甘罗“稍迟几天,章

护军府中护军曝布当即拟写书信。

众人凝神沉思。

宝鼎这个封君在南说一不二,他既然决心要打韩国,而且理由也非常充分,对中土大势看得也很清楚,其他人本找不到反驳的理由,也只有跟着他一条走到黑了。

齐楚两国的大王和公卿大臣们没有理由看着秦国大起来吞噬他们,他们肯定也有遏制秦国的策略,假如这个策略太过保守,以秦国和赵韩魏三国的两败俱伤为基础,那么赵国的突然死亡当然会导致他们错失良机。这或许可以解释大秦为什么在十年内便统一了中土,迅速结束了长达六百余年的漫长的战岁月。

甘罗伏案疾书,当即草拟奏章。

宝鼎对形势的推断不是否正确,此刻他都给三府官员打开了中土大势的画卷,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这思路让三府官员们在考虑南利益的时侯,不知不觉地就把它放在了中土大势的背景之下,于是攻打韩国就成了一件必须要的而且还是对南非常有利的事情。

合纵,真正力的是齐楚燕三国。”宝鼎说“中原大战一旦爆发,胜负姑且不说,仅以齐楚两国来说,他们获得的战果未必可以补偿他们付大代价。”

“很简单,两选择。一是消极对待,拖延合纵的时间,静观局势的变化,假如局势对赵韩魏三国不利,中土大势向三国鼎立方向发展,他们必然展开行动,乘着赵韩魏三国和秦国打得火之际,趁火打劫,最大程度地谋夺中原利益。其次,主动掌控中原局势的发展,也就是参加合纵,当局势对秦国有利时则遏制秦国,当局势对赵韩魏三国有利时则予以掣肘,目的是让秦国和赵韩魏三国打个两败俱伤,从而方便他们在大战之后迅速夺取中原,发展自的实力,确保在未来三国或者四国鼎立的局面中取得更大的优势。”

“再以护军府名义急告南郡魏太守,请他在接到书信后,火速率领军队南上宛城,会合南章太守,伺机攻打叶城、舞一线。”

宝鼎说到这里忽然想到一件事,历史上当秦军横扫中原的时侯,齐楚两国是不是正因为抱着这样的心思而错过了阻止秦国统一的机会?当时魏国还在支撑,赵国也在苟延残,突然间李牧死了,秦军摧枯拉朽攻克了邯郸,齐楚两国可以说是措手不及,睁睁地看着秦国壮大了。

“奏报咸,韩魏联手在南刺杀大秦封君,手段极其卑劣。”宝鼎说“这段时间以来,关东秘兵非常猖獗,在咸救走了燕国太丹,又大肆谋杀我大秦贵胄和士卿臣僚,不遗余力地混我大秦局势,其中尤以韩魏为甚。大秦不能再忍耐下去,一而再再而三的忍耐就是懦弱,会助长关东诸国的嚣张气焰,所以我决定攻打韩国,向敌人展开疯狂的报复,给关东诸国以严厉警告。胆敢犯我大秦者,杀无赦!。”

历史正在改变,假如这一次齐楚两国联手了,在大秦开始统一的时侯联手了,那么历史将如何变化?大秦统一的步伐是不是因此而停下?

齐楚皆为大国,一个在中土东方休养生息四十年,一个在中土南方养蓄锐四十年,无论是国力还是武力,即使不足以抗衡西秦,但两者联手绝对可以与秦国一战,然而历史就是那样的匪夷所思,自申君死后,关东诸国便各自为战,再也没有合纵抗秦之举,从而逐一亡国。

“能否在最短时间内拿下韩国,直接决定了中原局势的变化,也直接决定了齐楚两国在中原战场上的策略。”宝鼎继续说“中原战局的变化还将直接影响到咸的决策。我们都希望大秦军队在中原战场与合纵军行决战,但咸是否愿意,齐楚两国是否愿意,如今不得而知。我的目标是,拿下韩国,猛攻魏国,迫使齐楚联手救援,迫使咸把主力大军调到中原战场,继而在中原决战,以这战奠定大秦统一中土的基石。”

“假如诸位掌控齐楚两国,请问此刻该选择?”宝鼎问

宝鼎说到这里手指唐仰“再以我个人名义给蓝田大营的桓齮将军、司锌将军写一封信。我已开始攻打韩国,南及南郡军队都将在近期杀韩国,南空虚,请两位将军想方设法把军队署到武关一带,以便在危急时刻给我以援助。”

“无论齐楚两国采取何对策,对我们攻打韩国都是有利。”宝鼎说“韩国就是东西两大对手互相试探对方的棋,这颗棋就是弃,无足轻重。”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