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需要时机,非常恰当的时机。”宝鼎说道“否则弄巧成拙,不堪设想。”
老太后叹了口气“我还能活多久?老天爷当真会可怜我,再给我几年的寿钢”
宝鼎知道老太后时日无久,所以才急于布局,以免错失良机但老太后的条件开出来了,秦王政不立后不储。她对宝鼎的扶持也就仅限于目前的合作,这符合楚系的利益。宝鼎苦叹。老太后不知道她自己的寿命还有多长,更不知道她死后赵国就灭亡了,所以她根据自己对未来的判断做出了决策,而事实上这个决策是错误的,无论对楚系还是对公子宝鼎,都是有害无利之局。
宝鼎能说什么?就算他告诉老太后,赵国还有三年的国运,老太后会相信?退一步说,就算自己答应了老太后,但这事需要时机,而这两年显然没有合适的时机,这两年的当务之急是阻止秦王政在财经制度上的变革。相比起来。阻止国策变革比逼迫秦王政立后立储要重要的多,因为一个事关未来帝国的命运,事关本利益集团的共同利益。而另一个则仅仅有利于楚系而已。
宝鼎陷入沉思,良久,他说道“我需要一场胜利。”
战场上的胜利代表着功勋,功勋代表着实力,实力则代表着公子宝鼎在国政上有更多的话语权,可以对咸阳宫形成一定的威胁,从而迫使秦王政做出一定的妥协。
老太后想了很久,目光渐渐变得坚毅,显然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春申君死于何人之手?”老太后问道。
“李园。”
“以李园一己之力,杀得了春申君?”老太后又问道。
的确,李园一个赵人在楚国发展本身就非常困难,他的实力无论如何不能与执掌楚国大权二十多年的春申君相比,但事实是,李园在楚国考烈王刚刚驾崩,新王刚刚继位,国内形势极度不稳的情况下,竟然把春申君杀了,然后又把春申君给灭族了,他哪来如此大的实力?谁给李园以强有力的支援?
宝鼎豁然省悟。春申君不是李园杀的,是楚国的那帮贵族们杀的。李园不过是那些阴谋者手中的棋子而已。春申君执掌楚国大权二十多年,权倾朝野,他要干一番大事业,必然要损害楚国贵族们的利益,这是必然的事。
春申君曾三次参加合纵攻打秦国,他是大秦的敌人,大秦必欲杀之而后快。大秦由楚系外戚掌权,在对外策略上,必然要考虑结盟楚国。秦要灭赵,首先要连横,断绝关东诸国的合纵,所以齐楚燕都是大秦要连横的对象。秦国若要结盟楚国,首先就要杀死春申君。
昌平君熊启是楚国考烈王的庶子,这种特殊关系必然导致大秦楚人和楚国贵族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双方都有诛杀春申君的意愿,当然一拍即合。
春申君第三次合纵攻打秦国,在函谷关下突然听说国内政局不稳,军心顿时大乱,正好吕不韦发动袭击。春申君大败,回国后即被罢免了令尹一职。
接着,考烈王驾崩,春申君被杀,春申君在楚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