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90章救赎未来的秦三世(5/6)

婶妹全杀了,因为他们都没有实力,一点反抗的力量都没有。胡亥杀得好高兴,孰不知他因此失去了宗室妾族的支持,成了地地道道的孤家寡人。

当刘邦杀到咸阳城下的时候,秦王婴没有任何地方可去。栋阳和雍的宗室贵族虽然有心救国,但手无寸铁,婴即使去了也是等死。婴还可以去巴蜀,可以继续坚持,但婴没有去,因为帝国已经一无所有,士卿贵族们争先恐后的背叛大秦,从李斯、赵高到各地的郡县官长,全部在背叛,帝国视之为鼎柱的士卿贵族们全部变成了噬主的叛徒,他们创造了帝国,他们也灭亡了帝国。

军功贵族同样因此而没落。帝国诞生之初,王剪、王贲、羌瘪等老秦将军们全部被赶出了军队,北伐的是蒙恬,南征的是屠睢和赵陀,老秦将军们杳无踪迹。当蒙氏冯氏被灭门之后,又有谁来统率秦军?除了北军主帅王离外,没有人。章邯是少府卿,他临危受命,组织中尉军和颍山刑徒开始了守护帝国的艰难战争。大秦曾有中土最强悍的武将,哪城孟西白,夏阳司马氏,还有王龄、王陵、底公,,还有陇西的李家,他们的后代在哪?大秦的军队里为什么没有这些本土军功贵族后代的影子?

大秦的根基由宗室贵族,军功贵族和士卿贵族组成,这种三足鼎立的格局让大秦强大并统一了中土。如果帝国是一棵大树,宗室贵族就是深埋地底的树根,军功贵族和他们统率的军队就是树干,士卿贵族则是树枝和树叶,正是因为他们大树才显得枝繁叶茂,但冬天到了,树枝枯萎,树叶凋零,大树是不是就死了?不会,大树还有根,还有粗壮的树干,还能顽强的活下去,迎来灿烂的春天。

帝国的制度自有它的先进性,前瞻性,但明显脱离了时代,脱离了实际,而造成这一局面的出现则同样是因为这个制度,因为这个制度严重削弱了宗室贵族的实力,限制了军功贵族的发展,原因无他,因为这个制度是士卿贵族制定的,他们为了最大程度地楼取利益,在这个制度上挂上了“强国富民”的华丽外衣。法家和士卿贵族赢了,但瞬即又输了,而且是永久性地输了,因为自此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不再公开声称国政的基本原则是“法治”而是“仁政”外儒内法,用儒家的“仁政”牢牢遮掩了“法治”的真面目。

自从有了“仁政”宗室贵族、军功贵族和士卿贵族一直是历朝历代的统治阶层,他们共享权势和利益。当然,也有此消彼长的时候,而每到这个时候,王国的政治就会风暴不断,直到王国的崩溃,然后再重新来一次,再重新构建三足鼎立的局面,周而复始。

大秦帝国诞生之初,三足鼎立的局面就没有形成。在帝国短短十五年的历史中,有宗室贵族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子吗?有本土军功贵族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影子吗?没有,无论是北伐,还是南征,我们所看到的统率除了蒙恬外,都是陌生人,而最后一任南征主帅任嚣、赵陀在帝国摇摇欲坠之际,屯五十万大军而不发,反而封关绝道,断绝了与中土的联系,为什么?

宝鼎思路大开,前世从来没有想到过的东西在脑海中如浮光掠影一般呼啸而至。

不管自己的想法是对是错,反正自己无意中已经找到了一条改变历史轨迹的路,而这条路就是自己,武烈侯公子宝鼎,也就是宗室贵族,和老秦人,也就是本土军功贵族所要联合打造的一条路。

宗室贵族从自己开始,绝不能没落。本土军功贵族从王剪等一帮老将军开始,绝不能没落。宗室贵族和本土军功贵族要联击士卿贵族,控制朝政,控制国策。

不管秦王政和士卿贵族如何反击,这个基本原则绝对不变,即使演变为内战,也在所不惜,因为内战可以平息,而帝国的路一旦走错,就再也没有挽救的余地,帝国和帝国的宗室贵族、军功贵族都将随着咸阳的冲天大火而毁于一旦,但帝国的士卿贵族,那些无耻的叛徒,却因为叛国而得以芶延残喘,有些叭:成了新王朝的十卿贵族,继续享受荣华富们讽,几有余辜。

从这条路出发,自己和秦王政,根本不可能走到一起,兄弟齐心根本就是痴心妄想。在秦王政的眼里,宗室贵族和本土军功贵族的强大会危害到王国的安危,而在自己看来,偏偏是士卿贵族和他们给王国制定的国策危害到了王国的安危。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