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的实力,只有公子宝鼎这样的大权贵才有可能调用如此多的力量去打贺总山的匈奴人。
第二天,大军抵达乌水和大河交汇之处。宝鼎下令在此扎营,寻找合适地点渡河。
翁侯受邀赶到公子宝鼎的大帐。
宗越把斥候探查的情况大概说了一下。匈奴人撤退的度非常快,其主力一部分在大河北岸设阵阻截追兵,一部分正在全力渡河。
至于大河以南俐情况目前一无所知,但从匈奴人的撤退度来看,秦军应该正在攻打大河南岸的林胡部落,而且攻势可能非常凶猛。
“现在就看谁的渡河度快。”公子宝鼎说道“匈奴人只有羊皮筏子,其主力若想全部渡河,至少需要十天以上。假如我们能在十天之内渡河,必定可以击杀匈奴人。”
“目前这种形势下,匈奴人全部渡河的可能性有多大?”司马断提出质疑“我大秦军队正在攻击河南,而月氏大军又尾随杀来,匈奴人腹背受敌,这时候难道他们还打算与我们决战?”
“河南之地的林胡、空同和白秋诸种不会硬拼,他们肯定要北撤,向贺兰山方向撤离。乌原支持司马断的推测“最起码短期内他们会避舁我们的锋芒,以减少损失。”
“匈奴人和林胡诸种不会放弃河南。”公子宝鼎坚持自己的看法。
“在匈奴人看来,大秦人出塞作战,一不熟悉地形,二没有充足的食物,其三在骑军武力上也没有任何优势,所以匈奴人根本不会畏惧,他们会以最快度返回河南之地,给大秦人迎头痛击。击败大秦人之后,匈奴人掉头再打月氏。月氏大军长途跋涉而来,他们和大秦人一样,不熟悉地形,也没有充足食物,而其王庭形势又极其不稳,匈奴人认为月氏人没有决战的勇气和决心,一旦匈奴人做出了决战态势,月氏人必定报军。
“匈奴人对河南局势的判断会导致他们对此仗充满信心,这时他们还会主动后撤避敌锋芒吗?”
“在我们看来,目前形势似乎对匈奴人的确不利,但仔细想想,不难现匈奴人和林胡诸种实际上占据了绝对优势,他们有贺兰山和大河之险,有河南北虏部落的支持,有充足的军队和食物,反观大秦人和月氏人,虽然对河南形成了东西夹击之势,但两支大军都是长途跋涉而来,无论是军队的数量还是武力都没有优势,食物武器就更不要说了。主要靠掳掠补充,因此这一仗匈奴人有绝对胜算,他们没有必要避敌锋芒,相反,他们会凌厉反击,将对手斩尽杀绝。”
“我们打河南的目的是什么?是来杀人的,所以我们不能把匈奴人和林胡诸种像赶羊一样赶进贺兰山。如果匈奴人和林胡诸种部落全部后撤到贺兰山,坚壁清野,大秦人和月氏人能在河南支撑多久?假如匈奴人有意吃掉我们,想方设法科缠不休,等到我们两路大军难以为继,不得不后撤的时候,匈奴人再给我们致命一击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