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浅谈国共两党抗战时期的表现(4/4)

歼敌一个旅团,这是一场硬碰硬的攻坚战,除了后期的湎北反击战之外,这大概是国军在抗战期间唯一一次的攻坚战。虽说最后的结果是国军攻克了昆仑关,达到其战役企图,但是以优势的兵力,良好的战场态势,不亚于日军的装备(国军于此战首次出动了战车),敌我双方的损失实在是不成比例。

国军对日军作战完完全全地占上风的,大概只有44年在缅甸北部对日军的反击战。此时参战的国军远征军,基本上是按照美军轻装师团编组训练的,其武器装备水平远在日军之上,攻坚和机动能力很强,再加上盟军掌握了完全的制空权,因此,国军第一次以很小的伤亡,打得日军丢盔卸甲,狼狈不堪。即使在天时地利人和占尽优势的湎北之战中,仍然出现了为攻克日军千余人据守的松山堡垒,数万国军围攻月余,伤亡近万,方才得手的意外情况。

无论国军还是共军,在对日作战中表现不佳,原因虽然很多,不过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日军的顽强。如果说,没有盟军的帮助,中国早就亡于日人之手了,大概没有人会反驳这一点吧。如果说,日军是二战期间,亚洲战场上最强悍的军队,大概也没有人反对吧。

自明治维新起,至太平洋中途岛海战止,日军鲜有败战记录,其英勇顽强的斗志,视死如归的精神,丰富的作战经验,普遍的嗜血『性』,冷酷的纪律『性』,都是二战中绝大部分国家的军队所不具备的,不夸张的讲,当时世界上具备与日本一决高下能力的国家只有三个:德国、苏联和美国。就连老牌帝国英国,十几万人在马来半岛,也被骑着自行车的几万日军轻轻松松打得缴械投降了。

即使在战争后期,美军占尽了全部的优势,为了对付在几个海岛上困兽犹斗的日军,伤亡也达到了十数万人之多。要知道,那可是把日军按在地洞里面,用飞机、舰炮、地面炮火、火焰喷『射』器,坦克、推土机不分昼夜地猛烈捶打的结果啊。

所以说,抗战前期国军打不过日军很正常,抗战中后期装备与日军相当,还是打不过日军也很正常,在装备强于日军的抗战最后几仗中,伤亡大于日军还是很正常,因为还有一个士气和训练的问题。用一个现代词汇说是,觉悟不够,不知道为谁而战。四十年代的中国,从哪个角度来说都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民族和国家的意识在普通中国人心中淡漠得很。常德会战期间,时年弱冠的阿唐老爸曾经给火线上的国军送过饭,后来对阿唐说,一个团的国军几天打下来,就剩下一个连了。问他是否知道为什么要打仗,他只知道日本人来打中国,所以要打他们,其它的一概不知。

为什么日军的回忆录中总是对冲锋在前的国军中下级军官充满敬意,因为印象太深刻了,比比皆是。为什么军官要冲锋在前,难道他们不明白这是违反作战原则的:军官如果首先战死,进攻就失去了组织者?因为他们别无选择,不如此,士兵是不会自觉冲锋在前的。因此,任何对于国军在抗战中表现拙劣的谩骂都是对于为国死难者的极大不恭。

回首往事,国军以其极大的牺牲和勇气,无疑应该荣登抗战胜利荣誉之席的首座,共军以其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无疑应该得到最大一枚的抗战胜利奖章。

今天,说句公道话,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的作为,可圈可点,负起了他们肩上应该承担的责任。如果不是蒋公,中国大概在38年就投降了日本,战后铁定是战败国中的一员,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位置是想都不用想的了。但是同时,老蒋也为其抗战后期的短视付出了代价:为了保存实力而出工不出力的做法,使得他的军队缺乏在火线上与手中刚刚装备的美式军械磨合的机会,使得后起的军事将领缺乏进行大兵团作战的经验,如孙立人和廖耀湘等,并且,大部分精锐部队龟缩在西南边陲,在抗战结束之后的与中共的对峙之中,处于非常不利的战略姿态。因此,如果说老蒋最后丢失了大陆,除了有其社会、政治和经济上的原因之外,军队在抗战后期的不思进取和萎靡不振,大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