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略度上,一方面有效的控制了相当数量的国土和民众资源,使得日军的“以战养战”的策略遭遇极大的挑战和困难;另一方面是充分发挥了中共
严密的组织结构和狂
的政治鼓动
神,最大限度地整合了一盘散沙的中国民众,从而调动起其战争潜力。
500百人左右的岗崎大队,打了几个昼夜,居然没有全歼!其后,日军对八路军在太行山总的报复行动中,仍然是以大队为单位
行长途穿『
』和奇袭,八路军依然是难以正面抵挡日军的
攻,最后导致副总参谋长左权战死疆场。这就是中日双方军队的实力差距,不是单纯依靠战斗意志能够弥补的。
那么,中共真的在8年抗战中如国民党形容的,除了前期的忻战役和“百团大战”之外,一直是在
上观吗?
再者,虽然八路军新四军一般不怎么主动去橹鬼的虎须,但是日军也不能放任中共军肆意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活动,为了保障自己的
通畅通和重要要
的安全,又要驻军,又要清剿,哪一样也少不了
队的运用。如果中共军不在敌后拼命地折腾,国军的正面战场必将遭到更大的压力。
这话看怎么讲,如果从师团规模的战斗而言,确实如此,象国军那样与日军动辄几十万人的大会战,八路军从来没有过,新四军甚至连歼敌数百人的战斗都是屈指可数。但是,这绝对不能推,共军在抗战中毫不
力的结论。
也有人说老蒋笨,不应该在上海狭小的地域之内和日军拼消耗,让日军的舰炮和飞机大显神威。这个也是事后诸葛亮的想法。当时老蒋的判断是,中国如果以一国之力对抗日本,结局毫无悬念是失败。因此,争取外界的支援,就是走向最后胜利的唯一一途。在上海这个国际都市狠狠地跟日本人上一仗,让国际社会看看中国的实力,
定他们
面调停的决心。即使真是老蒋笨,也是笨在落后的战争观念上面,没有预计到陆海空立
战争下
大的火力杀伤效果。
有人总是指责老蒋保存实力,消灭异己。其实,很大程度上,这是偏见。在抗战初期的淞沪会战中,老蒋把自己嫡系队中
锐的德械装备的师团尽数投
了这场战役,最后基本上都消耗殆尽,哪里有保存实力的想法?!
凭心而论,国民党打的相当顽,付
了很大的代价。田汉歌词中的那句“用我们的血
筑起我们新的长城”用来形容国军在抗战中的表现,一
都不过分。
最近看了一些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的回忆文章中有关中国军队的正面评价,对于国军是敬仰其下级军官的牺牲神,对于八路军则是充满愤恨和恐惧:危险来自方方面面时时刻刻,搞得日军非常
张。
在战术上,以八路军的装备和训练,是不可能在与日军的正面对抗中占到任何便宜的。记得小时候看过一本“吕梁英雄传”,说八路军跟鬼拼刺刀,要三个对一个才能打成平手,这还是冷兵
之间的对抗,
兵
方面的差距更大了。因此,打个伏击,『摸』个岗哨,炸个炮楼,扒扒铁路,埋个地雷什么的,那是拿手好戏,这些都是依靠游击战才能实施的手段。
如果八路军编国军战斗序列,完全听从国府指挥的话,大概忻
战役战役结束,八路的番号就不用保留了,因为全拼光了。对于整个山西战役
程的影响是:迟滞日军对太原的
攻半月左右,给予日军杀伤数千人左右。
中共建政以来,对于国民『政府』在抗战中的作用,三緘其。因此,很长一段时间,生活在大陆上人们,脑海中的八年抗战就是敌后武工队,地
战地雷战,对于淞沪血战、武汉会战,长沙战役,常德和衡
保卫战不甚了了。很多人第一次正面接
这一段史实,还是电影“血战台儿庄”,那个大概还是因为后来回归大陆的李宗仁是那次战役的主官的缘故。
也有人贴金说,这是小个陈诚的神来之笔:在淞沪地区主动挑动战斗,把日军的注意力从华北引向华东,把日军的
攻轴向由北向南变成为东向西,利用江南的
网地形迟滞日军的
攻步伐,不然,日军沿平汉路南下,一
平川,拿下武汉,切断中国东西联络,那国民『政府』就难以撤退到西南大后方从事后来的抵抗了。
因此,在当时的情况下,八路向敌后,不仅在战略上是正确的,而且在战术上也是正确的。
因此,完全忽视中共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的观是站不住脚的。
呵呵,其实,日军在中国的军事冒险,是典型的“行动在理论前面”,早在“九一八”事件的时候,就是关东军中下级军官立功心切,擅自主张,挑起了军事争端。“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了华北,一者不知下一步
什么,二者也需要时间慢慢消化刚到手的猎
,因此很希望和老蒋谈判协商停战,没有急迫的鲸吞中国的企图心。因此,老蒋为了保住武汉,把战火首先引向江南自己传统的经济政治中心区域的说法是不合逻辑的。老蒋大概是以为打上一段时间,日本就会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被迫停战,没有想到日本这
蛮
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