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一节弭兵论战嬴子楚声名鹊起(2/7)

“彩——”胡杨林下的赵国士们轰然一声喝彩。

抡材盛会,并不是为某国某郡实际选贤能,而是以大聚会大论战的形式,切磋探究天下大势,一年一个主旨议题,各家各派畅所言,个中翘楚便一举成为天下名士,周游列国便是价百倍。如此功效,非但士们人人视为一举成名之盛典,便是各个国也是为关注,纷纷派秘密特使或各形式的斥候到会踏勘,以求有用之才。

“好!正是如此!”话方落,蓝衣士后一片声叫好。林下目光也一齐聚向荀,以为这个议题荀必然赞同无疑。谁知荀却只是淡淡一笑,竟毫无开之意。

“我有一题,就教诸位。”东手公案旁站起一人,宽短的黑楚服在风灯下分外显,士们便是一片啧啧称奇。黑衣楚服者却是浑然不觉,向信陵君与荀两座一拱手“天下息兵,国止战!化为议题总归一句:弭兵之可否救世?在下以为:战国祸之源在战,战而不息之在兵;若有长策息兵止战,天下自安;若集众议而不得一策,我等士人便当重新思谋天下路。”

一拱手笑:“天下士,八九在赵,况何能独孚众望?愿先闻诸位拟议,以开我茅。”信陵君知荀谦和,便拍得一掌笑:“也好!有题议者便先说来,先生评定夺便了。”

看看信陵君,依旧只是淡淡一笑。

夏至时节,信陵君正与公薛公等一班名士会商论战议题,却有门客报来,说荀况大师过赵,将南下楚国。信陵君顿时一振,立即亲自驾车赶赴邯郸郊亭,大礼将荀信陵园上宾馆住。此时孟已去,这荀况便是最有名望的学问大家,天下皆呼为荀。这荀非但学问渊,论战犀利,年轻时便是孟的论战劲敌,更有一样过人,便是为人平实本,全然不似孟那般霸气人。有荀坐镇,抡材大典便会少去诸多麻烦。

信陵君救赵败秦,功劳声望名重山东。赵孝成王因不敢兑现原先对救赵功臣的封地承诺,已经使天下议论纷纷,此时便了分外慷慨的姿态,非但将邯郸最大的一片王园林拨给了信陵君府邸,号为“信陵圆”且月支千金以为衣。山东各国惟恐不能结信陵君这般救亡名臣,此时风闻其招士纳贤,便纷纷赠金赠。列国商大贾为昭示义举,也各各慷慨解。倏忽一年,信陵君财力反倒是比在大梁还要充盈,足堪三千门客了。

“在下楚,老秦士一个。”黑衣楚服者悠然一笑。

“足下差矣!”黑衣楚服者正“文华文明者,绝非士多寡学风厚薄所定也。国法制、民风民俗、农工劳作、财富分、国人治者,方为文明之也。秦国士风固不如中原,然文明之壮中原多矣!楚才学固不如足下,然,何至于借一‘楚’字立得姓名?吾母楚人,楚之名,怀念母亲而已,岂有他哉!”

自然而然地,信陵圆便成了每年立秋抡材大典的不二会场。

“我等赵国士。”与主案遥遥相对的红衣案群中一人站起,慷慨“我等议题:何以重振合纵?何以复兴中原?诸位但想:自古象,莫如今日!山东危难,莫如今日!自长平大战赵国失利,幸得信陵君奋起合纵,击败秦国。然则,山东六国毕竟已是大衰,若不思振兴,中原文明必将被蛮秦吞没!我等中原士,当以救亡图存为己任,寻求振作六国之长策。空议人善恶,全然不着边际也。”

胡杨林下一片寂静,士们显然惊讶了。百年以来,但逢士聚会,何曾有过一个秦国士登堂

胡杨林下顿时哗然,哄嗡议论声如拍岸。哄嗡中,便见稷下学的红衣士群中一人声笑:“老秦士,未尝闻也!蛮勇无文,连名字都要沾着一个楚字,侈谈弭兵救世,只怕杞人忧天了。”话音落,胡杨林间便是轰然一片大笑。

宴席设在大池边的胡杨林下,天中明月悬,林间风灯挑,晚风徐徐,蛙鸣声声,一派夏夜风光。酒过三巡,信陵君起向荀肃然一躬:“为天下大家,领袖士林。无忌敢请先生为今秋抡材大会题,以孚众望也。”

抡材者,遴选木材也。《周礼·地官》规范其山林土地官员之职责云:“凡山林而抡材,不禁。”也就是说,国工匠在特定时节山林挑选木材,是法度允许的。秋战国,抡材一词变为考校遴选人才的专用语。虽说百业都有抡材之说,都有抡材之举,然最引国人关注的,还是士们的抡材大典。

依着传统,抡材大会的主旨议题由东主会同公认的名士大家商定。

仅此一句,便见荀谦和。几百名士一齐拱手呼:“恭迎先生赵!”

“敢问足下何人!”一个稷下士霍然站起。

“我等有议。”一个蓝衣士从一片蓝衣大案中站起,挥手向后一圈“我等皆从稷下学赵,人称‘邯郸稷下’是也。我等以为:昔年孟两位大家,在稷下学论战人未了;而今天下人,善恶不分,急需以正视听;今秋论战议题当为:人孰善孰恶?何以克恶扬善?”

当晚,信陵君大宴邯郸名士,为荀接风洗尘。当信陵君陪着荀厅堂时,士们的目光齐刷刷扫了过去——荀正当盛年,颀长,不胖不瘦,苎麻布衣,短腰布靴,一久经风日晒已经由绿变白的竹冠压着灰白的须发,沧桑风尘刻在沟壑纵横的黝黑脸膛,明澈的目光漾一片沉平和的笑意,方到廊下便是拱手一周:“荀况过赵,特来拜会信陵君,就教诸位同人。”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