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河nei密谋(2/3)

“如今弘农王已死,当今天不过是董卓所立的傀儡

“你明白了吧?”袁绍颓然落座“莫看外面众将纷纷来投,可是每来一我的忧虑就多一层。粮草不能自给,久之必然生变呢!”

“粮草不能自给,讨逆之事终是虚话。”袁绍说到这里,突然望窗外,似乎自言自语地叹息“若冀州不在韩文节之手,那该有多好啊…”对于这样意味长的话曹是绝对不敢表态的,赶转移话题:“太傅一死,董卓不谙政务,不知西京何人理事呢?”

“但说无妨,小弟为兄解之。”

“不错。”这一倒是很赞同。

听他主动切正题,觉得火候差不多了,:“近日之事小弟诚不可解。酸枣诸君互生猜疑踌躇不前也就罢了,可是本初兄此间尚有兵数万,各路勤王之师又越聚越多,何至于王匡之败撼动全局?现在兵抢占孟津,趁势西未为晚也,兄长为何兵不动坐失良机呢?”

“哼!自己没胆用兵,还要苛刻别人粮草,这等人怎成大事?”曹忍不住抱怨了一句。

袁绍起还礼,请他坐。曹却先向袁隗等人灵位磕拜祭,然后才毕恭毕敬轻轻落座。二人面目相对之间,曹发觉袁绍比之在京之时清瘦了不少,面容苍白双目凹陷,似乎真的是悲伤过度——这也难怪,叔父一家全叫人杀了,这是何等的悲愤仇怨。

这句话曹没敢接,他揣不清袁绍的意思是什么。是抱怨他当时不肯来?是真心实意迎他现在来到?还是仅对战事不利发发牢?揣不定就不要轻易答复,所以曹仅仅称是。与袁绍这等人讲话规矩甚大,虽然他对你亲亲切切,你却不能得意忘形,始终有一看不见的隔阂。

“孟德,愚兄兴此义兵本为诛逆救国,但到今日实在是大失所望。”袁绍叹息了一声“王匡其人骄纵傲慢,屯兵又疏于防患,终至孟津之败。这也是我用人不明所致,却连累你与鲍信有荥之失,愚兄惭愧。”

“可有克扣之事?”明知没有别人,曹还是把声音压得很低。

“前几日,并州张杨与匈于夫罗修书于此,想要归附我军共讨国贼,但是他们下不少,那粮草所需更要增加,实在搞得我不知如何才好。”张杨也是何掾属,与吴匡等本是一,当初为了恐吓宦官往并州二度征兵,不想遭遇白波起义路断绝,他只得率领招募的人与白波军游击作战,只顾与反贼玩命,结果耽误了许多大事,董卓事起后他无法回归洛,成了何动在外的一支孤军;匈单于于夫罗境也差不多,昔年他因落叛亡至洛搬兵,何忙于诛杀宦官未予理会,后来西凉兵京,于夫罗慑于董卓、丁原之威再次亡,也成了无本之木。这两支队伍投到河内明摆着是来吃粮的。

“王师…”那个刻板的形象立刻现在曹脑海里“他这个人…怎么说呢…刚有余而柔不足吧。”

别人了。但是现在无立锥之地,今后还要蒙袁绍照应,他说话当然要亲

袁绍摇摇:“没有,但是冀州治中刘惠与我帐中之人颇有书信往来,说韩馥对供给粮秣之事颇为不满。实际上,这些日三军之存粮从来未过五日之用,每隔五日他便供一次,就凭这样的补给我怎能放手西?”

袁绍犹豫了片刻,凑到他耳边说了两个字:“韩馥!”

袁绍苦笑一阵:“兄实有难言之隐。”

“他不过是个应时之选,其实朝廷大权还不是董卓一人之手。皇帝太小不能铲除逆臣实在是可惜。”袁绍正“我看我大汉之所以屡有人擅权作恶,源就是皇帝即位时太小。以至于宦官政、外戚专权等事一步步恶化,才有今日之变。”

“王允为司徒,政务皆委与他。”

顿时大悟:袁绍虽自号车骑将军统领群雄,但其举兵的基不过是小小的渤海郡,以他四世三公的家世声望而言,兵是招之即来的,但粮草却是大问题。河内诸军之粮草全赖冀州供给,而冀州牧韩馥本人却坐镇邺城兵不动。所谓兵未动粮草先行,袁绍之众的生死实际上握于韩馥手中。河南粮秣尽被董卓掠夺,洛城都一把火焚了,就地征粮本不可行。在这情况下,万一袁绍挥师西打过孟津,韩馥妒火中烧在背后给他玩个“兵粮不济”那就全完了。

“孟德,你终于来了,真是想煞愚兄了。”袁绍憔悴的脸上一丝笑纹“当初起兵之日我第一个就想到你,咱们若是早在一合兵而,何至于闹到今天这个地步?”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