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地势之险要,进可攻,退可守,极具战略地位。
赵匡胤也深刻认识到这一点。然而,他的决策遭到包括赵光义在内的众人的反对,只得怅然返回汴梁。此时的赵匡胤,似乎有一种无奈的感觉。看来,皇帝也有无奈的时候。
3、空空和尚
留都不成,赵匡胤返回汴梁,在返程途中,开道的侍卫们见驿道旁的一棵大树底下,坐着一位鹤发童颜的老和尚,侍卫们照例要清道,他们走上前去,请老和尚走开,老和尚慢腾腾地说:“你们去问问贵人,就说襄阳的空空和尚在此纳凉,他叫老衲走开,老纳马上就走。”
侍卫们不解地问:“贵人是谁?”
老和尚道:“你们替谁开道?”
“当然是皇上啰!”侍卫们傲慢地说。
“那不就得了!”老和尚似乎不愿多说。
侍卫们见老和尚飘然若仙,不敢造次,立即向皇上的御辇走去。赵匡胤正倚在御辇内打瞌睡,朦胧中听到辇外有人说襄阳空空和尚什么的,睁开眼,拨开帘子向外看去,见道旁大树底下坐着一个鹤发童颜的老和尚,连忙在车内敲了敲,命令停止前进,迈步下了御辇,向大树底下的老和尚走去。
老和尚见赵匡胤从御辇下来向自己走来,站起来双手一揖道:“老衲参见贵人,不,参见皇上。”
赵匡胤趋步上前,拉住老和尚的手道:“空空大师,朕自登基以来,曾多次派人到襄阳去找大师,不见大师的踪影,这些年,你到哪里去了?”
空空和尚伸出手指有意无意地搭上了赵匡胤的脉门,两眼盯着他的脸,口中却微笑着说:“老衲是游云野鹤,行走天下,居无定所,皇上怎么能找得到呢?”
“大师当年的十六字谶言,都得到应验,朕说过当有所报,只是没有找到大师,只好令人重修了襄阳那座寺院。”赵匡胤的言语之中,充满了感激之情。
空空和尚微闭双眼,注视着赵匡胤的眼睛和脸,过了一会儿后,放开手,微微摇摇头,轻轻地叹了一口气,什么也没有说。
赵匡胤略一犹豫,示意侍卫们走开,拉着空空和尚坐到路旁的一块大石上,恳切地问道:“朕自登基以来,以国事为重,朝夕惕怵,如履薄冰,不知有何失德之处,大师是世外高人,一定看得明白,请大师教朕。”
空空和尚恢复了常态,推辞说道:“老衲是山野村夫,不问世事,岂敢妄言朝政?”
赵匡胤道:“正因为大师是世外高人,无求于朕,一颗平常心,看得更准,更公正。”
“皇上临国十七年,藩镇归化,境内大治,民无冻饿之忧,国有充廪之粮,一代盛世,直逼盛唐贞观之治,皇上广布恩德,百姓颂声不绝。”空空有些惋惜地说“若说缺失,只是为政过于宽容,不免略有不足。”
空空和尚说到这里停住了。
赵匡胤睁着两眼,看着空空和尚,等待他继续说下去。
空空和尚略一犹豫,继续说道:“只是北汉未复,燕云十六州仍在契丹人之手,恐怕要成终身遗憾。”
赵匡胤两眼注视着空空和尚,紧张地问:“朕自登基以来,志在统一华夏,今南方已平,北边却未靖,朕欲北伐,征讨北汉,收复燕云十六州,完成统一大业。难道这个愿望不能实现吗?”
空空和尚不作正面回答,反而关切地问:“皇上近来身体如何?”
“朕的身体越来越差,常常有上气不接下气之感。”
“吃不安,睡不宁,有时脑海里突然一片空白,什么也没有。”空空和尚问道“可是这样?”
“正是这样!”赵匡胤紧张地盯着空空和尚的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