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宗在世的时候也要让他三分。
如此一个专横跋扈的赳赳武夫,他怎么甘心俯首听命于赵匡胤呢?
赵匡胤也知道李筠是一个不好剃的头,受禅做了皇帝后,下旨加封李筠为中书令,这是一个副宰相的职位。
李筠根本就不领赵匡胤的情,拒不接旨,将朝廷派去传圣旨的使臣晾在一边,钦差大臣进也不是,退也不行,幸亏身边的谋士极力劝说,李筠才勉强接了圣旨。
晚上设宴招待钦差大臣,酒过三巡之后,李筠突然命人取来周世宗的画像悬挂在大堂上,手捧一杯酒,举过头顶默祝一会儿,然后将酒倾在地上,凝视画像良久,突然放声大哭地说:“先帝啊!你在世之日,是何等英勇神武,大周正在国力鼎盛之时,你却英年早逝,留下孤儿寡母,受小人欺凌,凤巢反被雀儿占,臣不能保护幼主,完成你未竟的大业,臣对不起你呀!”
酒筵上的气氛陡然紧张起来,奉命陪酒的官员们面面相觑,显得很尴尬。几个幕僚出来打圆场,说李公喝醉了,酒后失态,请饮差不要见怪。
钦差回京后,如实地把李筠先是拒接圣旨,后是看着周世宗的画像痛哭流涕的经过,详细地向赵匡胤作了汇报。
赵匡胤听后,只是淡淡地一笑,冷冷地说:“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看来,李筠的态度,似乎在他的预料之中。
潞州的筵席风波很快传到了北汉。此时,北汉皇帝刘崇已死,继位的是他的儿子刘钧。北汉对高平之战的耻辱一直牢记于心,刘钧即位后,总想向后周寻仇,无奈北汉是一个小国,兵力薄弱,不敢贸然兴兵。刘钧听说李筠对宋不满,觉得有机可乘,便派人到潞州,给李筠送来一封蜡书,约李筠一同举兵攻打大宋。
李筠接到刘钧的来信,当即便想举兵反宋。李筠的儿子李守节认为潞州乃一隅之地,很难与大宋为敌,请父亲慎重考虑,不要轻举妄动。
李筠怒喝道:“你知道什么?赵匡胤欺负先皇孤儿寡母,谎称辽、汉举兵南侵,骗得了统兵大元帅之职,出兵陈桥驿,买通一些人,拥立他做了皇帝,然后回京逼宫。废少主,幽禁太后,这是大逆不道,伤天害理。我能向这样的乱臣贼子俯首称臣吗?我要为周室讨个公道,死而无憾。”
李守节哭着劝道:“父亲要伸张正义,也要有个万全之策,依孩儿之见,不如将北汉的来书送往汴梁,赵匡胤见我们如此忠心,当然不会起疑心,我们再暗中准备,伺机而动,打他个措手不及。”
李筠觉得这个主意很好,便派李守节亲自将北汉刘钧的书信送往汴梁。
赵匡胤看信后,对李守节说:“你们父子忠诚,朕感到很欣慰,你就留在京师效力,你父亲那里,朕派人前去慰问。”
李守节留在汴梁做了皇城使,赵匡胤亲自写了一封诏书,派人送往潞州。
李守节留在汴梁,见京城的形势稳定,各镇都先后上表归诚,并没有什么异常情况,于是写信给父亲,劝他不要再生异心,归顺大宋。
李筠一意孤行,不听儿子的劝告,竟然扣押了朝廷派去的钦差。
赵匡胤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恼火,立即召见李守节,冷笑着说:“你父亲反情已现,你就留在汴梁抵罪吧!”
李守节慌忙拜倒在地,颤声地说:“臣劝过父亲,叫他不要生异心,陛下若放臣回潞州,臣将会极力劝阻父亲弃邪归正,归顺朝廷。”